赭山脚下、镜湖之畔,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坐落于此。穿过校园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闻着敬文园旁清新浓郁的鸟语花香,苍翠松柏间拾级而上,便是曾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的皖江中学堂暨“五四”运动前后芜湖革命斗争策源地之一的省立五中旧址。陈独秀、刘希平、恽代英、高语罕、蒋光慈等一批进步青年在此开展革命运动,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省立五中的前世今生
省立五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芜湖创办的最早的书院——“中江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皖南道台刘树屏将中江书院改为皖南中学堂。同年底,中学部迁至赭山,易名为“皖江中学堂”,开芜湖官办近代初等教育之先河。
皖江中学堂曾是安徽省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1905年担任皖江中学堂的监督(校长),陈独秀、陶成章、章士钊、柏文蔚、苏曼殊等先驱都曾在这儿教过书,进行过革命宣传,留下了深远影响。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领袖陈独秀在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胡适也曾在此讲过学。辛亥革命后,皖江中学堂一度停办,1912年7月复校时,易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安徽省芜湖市委党史办编审姚永森教授曾推荐皖江中学堂为芜湖的辛亥革命首个地标,“皖江中学堂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图为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省立第五中学”)
1914年8月,学校改名为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成为全省最早的省立中学之一,也被称为清末至今“芜湖近现代教育木石的史书”。上世纪初,以省立五中为代表的新兴学校,是芜湖早期革命思想的摇篮。新学的兴起,为宣传科学文化教育、开通民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思想领域里,为后来发生的五四及新文化运动作了准备。
此后,学校又先后更名为省立芜湖初级中学、芜湖一中等。1949年10月,华东局文教部和南京军管会高教处决定将设在安庆的国立安大和设在芜湖的安徽学院合并建立新的安徽大学,校址设在芜湖赭山,芜湖一中迁至芜湖张家山。
2005年,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旧址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修复后的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旧址)
新文化运动中的省立五中
高语罕的老乡、曾任民革中央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朱蕴山后来回忆说:“安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五中开始的……与刘希平、高语罕两位老师分不开的。”
20世纪初,安徽一批接受西方科学文化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萌发了从文化思想领域入手,摒弃旧的民风习俗,宣传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从而启迪民智,激荡民情,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教育家刘希平、阿英,革命家陈独秀、恽代英、高语罕、蒋光慈等人曾在省立五中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
1916年,安徽著名教育家刘希平应省立五中校长潘光祖之聘,到五中任教,教授国文和修身课。1919年秋,省立五中学生在进步教师的支持下,纷纷起来反对军阀倪嗣冲的爪牙、伪省参议员吴光祖充当五中校长,并一致要求进步教师刘希平接替吴光祖。在广大进步师生的压力下,军阀政府被迫接受五中师生的这个正义要求。1920年,刘希平任省立五中校长。他曾励志道:“以一身维系全省社会运动中心者殆数载。”“大义当前,每忘趋避,则刀踞斧铖加诸身,亦不足撼摇其志。”
(图为刘希平)
1916年秋,高语罕应刘希平推荐,也来到芜湖任省立五中学监(相当于教导主任)兼英文教员,并先后介绍董亦湘、沈泽民等到该校任教。一时间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咸集于斯,使得省立五中成为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青年的重要阵地。
1917年秋,在刘希平支持下,高语罕力革旧弊,倡导民主,提出新主张,组织“省立五中学生自治会”。这是安徽当时第一个学生自治组织,创“财务公开、 校务公开”原则,由学生审查、管理学校财务,评论教师讲课能力,监督厨房。
芜湖是当时安徽省的工商业中心,也是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五四时期,以刘希平和高语罕为代表的安徽知识青年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领导力量,应该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走上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1918年,刘希平、高语罕倡议首创了2所商人夜校,吸收青年店员和学徒入学,教师由省立五中师生担任。高语罕曾亲自任教,编写教材,闻名于世的《白话书信》自此开始编写,并成为商业夜校的教材之一。刘、高二人又在芜湖赭山脚下观音松建立校舍,开办工读学校,吸收工人子弟和失业青年入学,实行半工半读。黄埔一期生、著名北伐烈士曹渊即经高介绍入该校就读。同时,两人指导省立五中学生会创办平民夜校,学生是劳动人民子女与失学儿童,免费入学,男女皆有,并由夜校发放书籍和文具。平民学校的经费主要是高、刘两人从明远电厂经理吴兴周及商会崔祥鸠处募捐而来。教师由学生自治会派学生担任。此外,刘希平、李光炯、卢仲农、朱蕴山等进步知识分子在芜湖东门外创办职业学校。该校是半工半读的性质。
1918年,在高语罕的支持下,五中学生蒋光慈、李宗邺、胡苏明、吴葆萼、钱杏邨、李克农等10 人成立了反封建反暴政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安社倡导反对强权、反对专制、反对礼教,并编辑出版《自由之花》报,在省内外发行,产生了一定的革命影响。因此,当时高语罕所在的省立五中被称为“执安徽学生运动‘牛耳’的学校”。蒋光慈、李克农、钱杏邨(阿英)等都曾是该社成员。
五四运动中的省立五中
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民主思想也在省立五中生根发芽。《芜湖通史》中曾记载:五中在“五四”时期被人誉为“安徽的北大”。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的消息迅速传遍四方。此时身为芜湖省立五中学监的高语罕闻风而动,与刘希平等进步教师一起,积极联络,发起组织了声援北京的学生游行。5月5日,省立五中的同学们首先在詹家巷召开学生大会,并同各校进行联系。芜湖学生以省立五中和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芜湖农业学校”前身)为核心,成立芜湖学生联合会。当日下午,“教联”和“学联”在芜湖乙种商业学校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支援北京学生正义斗争问题,并派代表到安庆(当时为安徽的省会所在地)、上海等地联络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5月6日,芜湖各界在“教联”和“学联”发起下召开大会,通电北京政府和巴黎和会代表,要求释放被捕的学生,收回青岛。会后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五四运动在江城芜湖开展得波澜壮阔,高语罕的学生李克农、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曹渊等,都成长为革命洪流中的闯将。
5月7日,“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天,以省立五中等芜湖学生为首,二千多名学生一致罢课,并走上街头游行,喊出“废除二十一条”、“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山东一切权利”、“还我青岛,惩办卖国贼”等口号。游行队伍声势浩大,意气激昂,所到之处,市民无不震撼,深受感动。
当时,芜湖各校学生在爱国救亡旗帜下站到一起,行动一致,又有自己的组织学联和分会,形成了一个指挥战斗整体。芜湖学联积极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当时省立五中等学校代表提出:1、提倡国货;2、抵制日货;3、举行示威运动。以五中、二农为代表的芜湖各校师生自发地将自用的日货汇集到学校操场上焚烧。同时,以“抵制日货哀求队”名义到长街各家商店挨户劝告,拿着册子请求商家签字不售日货。
5月10日,芜湖各界召开反日爱国大会,发出“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号召。当晚,高语罕以芜湖全体学生名义致电北洋政府,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力争归还青岛,并致电上海《申报》暨各省教育会、参议会、学联会以及广州军政府,呼吁声援支持;又致电本省各县商会、勤学会、各学校、农会,“嘱迅电力争”。次日,又在芜湖各校师生代表大会上发表组织国民大会的演讲。响应五四运动的热潮自此在芜湖高涨起来。
6月8日,经高语罕教授的平民夜校和商业夜校学生骨干的奔走发动,芜湖商界全体罢市,工界全体罢工,以声援北京“五四运动”。芜湖成为全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少数城市之一。同年7月,在安徽军务帮办马联甲的压迫下,高语罕被省立五中解聘,离开芜湖。在告别宴会上,高语罕以韩衍之话赠给送行师生:“我之道德完备,天地鬼神,皆来听命。道德苟有一丝一毫之可议,魑魅魍魉,于我皆有发言权。时势不艰难,人人皆善思而善处矣,安用吾辈为?时势愈历愈难,所以试吾手腕之愈伸愈大。自种之花,香之愈媚。自造之河山,保护之愈惨淡。”此外,高语罕把带领学生调查了解到的芜湖工人的生存状况,写成《芜湖劳动状况》,于1920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
五四运动后在省立五中传播思想
1920年冬,高语罕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离沪重返芜湖省立五中任教。1921年初出版《白话书信》五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第一次向安徽青年学生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白话书信》两年中再版8次,对安徽青年学生产生了极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5月组织芜湖学社,创办《芜湖》半月刊。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陈独秀指示共产党员高语罕等在安徽学界开展工作,推进学生反帝反封建斗争深入发展,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建立党在安徽的地方组织作准备。
(图为高语罕及所著《白话书信》)
1921年初,恽代英应芜湖省立五中校长刘希平的邀请,第一次来到芜湖,为芜湖师生们演讲。当时他在宣城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来到芜湖时,他身着粗布衣裤,脚床草鞋,背着一个蓝布小包袱。当晚,校方为他安排了下榻旅社,恽代英婉言谢绝,就在省立五中的教室里,支了一张床住了下来。第二天,恽代英先后在芜湖省立五中、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进行演讲。他演讲的内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废除二十一条”。后来,他积极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亲自指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学说史》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其他进步书报,使安徽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图为恽代英)
1925年4月23日,恽代英第二次来到芜湖。此时,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不久。在芜湖学联组织下,各校纷纷集会,沉痛悼念孙中山先生。恽代英先后在追悼会上、省立五中、二农和甲种商业学校进行演讲。他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自鸦片战争以来侵略我国的惨痛历史,深刻地指出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军阀残酷剥削中国人民的罪行,大声疾呼地号召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广泛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恽代英在演讲时,慷慨激昂,听众深受感动,激起了广大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在他们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反帝烈火。恽代英在芜湖广大青年和各界人士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为芜湖地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恽代英还详尽地了解了芜湖地方党团组织的活动情况,并就党团组织的斗争策略和工作方法等问题,作了许多具体指示。根据恽代英的指示,芜湖党团组织团结广大青年和各界人民,在1925年“红五月”里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帝爱国斗争。
1926年3月26日,“三一八”惨案发生不久,中国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到芜湖再次做了长篇演讲,痛斥了段祺瑞政府的暴行,鼓励芜湖各界青年热烈响应党中央的战斗号召,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斗争。恽代英的讲话慷慨激昂,听者莫不深受感动,甚至连监视开会的士兵也为之动容。3月27日上午,芜湖各校学生和各界代表2000多人,在共产党人宫乔岩等领导下,举行声援“三一八”惨案的游行示威。
省立五中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先锋,培养出曹渊、祖晨等优秀革命战士和蒋光慈、吴组缃等优秀知识分子。它是芜湖近代教育的缩影,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恰逢建团百年,师大青年学子要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