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示范高中教师中,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生占32.61%。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对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宿松县的复兴中学,六安市叶集区的叶集中学进行托管帮扶,两校在校生数由1000人增加至3800人。
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作附校涉及7市15个县区,共计37所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一直秉持师范特色与优势,面向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扎根江淮大地,培养培训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发挥教育科研优势,提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智力支持。
累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逾12万人
安徽师范大学始终把培养教师作为重要职能,扎根江淮大地,累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逾12万人,多数成为支撑我省基础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长期开展学历补偿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开展高等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夜大学教育,中小学教师累计10余万人在职提升了学历。
安徽师范大学从2010年开始承担“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共承办“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幼师国培”200余期,培训乡村中小学、幼儿教师近2万人次。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认为“安徽师大为我们国家的教师教育和安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指出:“安徽师范大学是全省教师教育的龙头,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全省教育系统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分别占42.10%、53.95%、50.00%。
安徽基础教育领域获评正高级职称的300位教师之中有127位是我校毕业生。
助力“脱贫攻坚”,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安徽师范大学依托高峰学科、省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教育智库等平台,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与实践问题,彰显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在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和实践指导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引领功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安徽师范大学主动作为,安排附属中学对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宿松县的复兴中学,六安市叶集区的叶集中学进行托管帮扶,贯彻“五同”合作办学理念(理念同享、制度同建、资源同用、活动同推、文化同创),时过3年,两校各方面成绩取得突破性进展,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校生数持续增长,生源结构得以优化。复兴中学由不足800人增至1800人,叶集中学由200人增至2000人。校园更具活力,学生个性特长得以发展。教育教学成果丰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复兴中学获得了“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叶集中学成功申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倾斜
集团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利用附属学校的品牌优势,稳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先后成立了幼教集团、小教集团、中教集团,合作附校涉及芜湖、马鞍山、合肥、安庆、六安、宿州、淮北7市15个县区,共计37所学校(园)。
结对帮扶,精准助推乡村学校优质发展。附属小学与宿松县三德村光荣小学签订结对帮扶共建协议,多次组织学科骨干开展线上同步课堂,线下“送课下乡”,组织师生互动交流等活动。附属幼儿园先后接待西藏山南、云南怒江、安徽宿松等地园长、教师跟岗研修、挂职锻炼,结对帮扶600余人次。
“三名工程”“定向培养”,辐射带动乡村校长教师专业成长。以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为载体,辐射带动乡村学校共同发展,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2016年起受委托面向安徽省定向培养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不少往届毕业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和中层领导。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近三年来,毕业生到岗工作后,自信自立,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都给予了高度评价。2020年11月2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把根深深扎进乡土里——安徽实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纪实》为题,报道了安徽省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工作情况,文中以安徽师范大学作为案例介绍了乡村教师培养成果。
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计划,补齐乡村学校体育美育短板。作为教育部首批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高校之一,安徽师范大学将宿松县凉亭镇光荣小学纳入行动计划对口帮扶学校。选派老师和支教学生,认真为孩子们上好每一节音乐、美术、体育课。
安徽师范大学将根据基础教育实践需求,结合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优势,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度引领,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教师在职专业发展,发挥教师教育团队的协同精神,精准服务基础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办学声誉和影响,成立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化化办学,实现“五同”合作办学理念(理念同享、制度同建、资源同用、活动同推、文化同创),推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辐射、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