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大这十年

看他们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编辑:王哲谦 发布时间:2022-10-11 浏览次数: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将传统文化与美育社团建设相结合,通过大学生志愿者面向中小学生传播徽文化,建成55个徽文化教学点,覆盖14个省市5500余名中小学生。组织专家撰写的《关于安徽省诗路文化走廊发展规划的资政报告》,得到省长王清宪等领导的批示和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以《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圈粉”》为题报道了我校传统文化特色教育的经验做法。

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学术交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涵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注重发挥优质学术讲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示范引领作用。

先后邀请了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讲授“孔子:教育的诗意”、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钱念孙教授讲授“君子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核心价值观活态嫁接的老树新枝”等学术讲座120余场次,让学生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掌握,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发挥各类科研平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库作用,2020年,组织专家撰写《关于安徽省诗路文化走廊发展规划的资政报告》,为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助力,得到省长王清宪等领导的批示肯定。2022年上半年,文学院刘运好教授、武道房教授等专家学者,在《光明日报》发表《试论中华传统君子人格》《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等3篇理论文章,进一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对拓展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有着深刻启示。

第二课堂营造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以文化传承为使命,将传统文化与美育社团建设相结合,将关联传统文化的精品活动纳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打造“诗文朗诵大赛”“话剧汇演”等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生活。

以“德雅书苑”为代表的学生社团,形成“专业训练+社团拓展”特色,致力于徽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该社团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开发徽州民间文艺、徽商精神等特色课程,通过大学生志愿者面向中小学生传播徽文化。学生社团聚焦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开展系列活动,如创作并吟诵书写《战疫赋》为武汉抗疫声援,组织“致敬逆行者”抗疫抗洪系列剪纸线上展览会,开展“礼赞建党百年”主题剪纸展览等。社团自成立以来,招募志愿者累计1500余人,建成55个徽文化教学点,覆盖14个省市5500余名中小学生。该学生社团当选全国高校国学联盟会员单位、全省高校大学生国学联盟主席单位,荣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特色教育增强育人实效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邀请学院党政负责人、党支部书记为学生定期讲授“文化自信与中文人的使命”等主题的党课、团课和形势政策课。

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中国教育报》要闻版以《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圈粉”》为题,从“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校园、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拆墙’、 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新鲜”等方面报道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经验做法。

学生在传统文化类竞赛中屡获佳绩,1人获“诗书中华”全国总冠军,1人获“中华好诗词”华东赛冠军,1人获杭州诗词大会总冠军并被授予“最佳杭州诗词文化大使”称号。文学院教师也积极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勇担文化传承使命。1人受聘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担任安徽卫视大型综艺节目《诗·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重点项目)总策划兼顾问;1人致力于幼儿国学传播实践,荣膺“中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

采用“网络+文化”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时代化,创新文化输入和输出模式,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依托挂靠学院的中青网、教育部中大在线校园网络通讯站,以及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批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公布的“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等平台,开设中华节气等传统文化系列板块,构建传统文化交流传播平台,打造出一批导向正确、形式新颖、广受欢迎的网络文化产品。

作为安徽高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将以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新的起点,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