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致敬吾师】2024年师德师风典型代表风采

  • 时间:2024-09-10
  • 来源:党委宣传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
  • 作者:党委宣传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编者按: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学校决定结合各学院推荐和实际情况,开展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现推出2024年师德师风典型代表风采。

潘务正

潘务正,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赋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他精心育桃李、潜心做学问,将无尽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到教学、科研之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成果丰硕的学术达人。他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使命,全方位引领、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主讲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牵头团队获评安徽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他热爱科研、醉心学术,在清代诗文研究、桐城派研究、清代辞赋研究等领域成就卓著,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深受学界专家好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深刻内涵。

陶永华

陶永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他怀揣育人初心,扎根课堂教学主阵地,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自律自强,把培养学生的师范信仰、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首要任务。他服务学生成长,搭建专业实践宽平台,积极带领学位点师生认真落实学校“三大行动计划”,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帮助学生开拓学科视野。他坚持精进笃行,助力学科竞赛迈新阶,所带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历年“华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全国“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长三角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都喜获丰收、捆载而归,陶永华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高永周

高永周,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他坚持下“笨功夫”,做“真学问”,始终站在法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以科研引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著作《回到科斯:法律经济学理论探源》荣获江苏方德法治研究奖三等奖、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各1项,带领学院小额诉讼调研团队斩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他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风范,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他带领师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走实“调查研究”之路,带领我校法学院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调研团队从芜湖本地法院出发逐步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用实际行动深刻体悟小额诉讼实施十年来的效果。

张建华

张建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点亮学生心中的梦想,并促动他们终身学习”,这是张建华心中笃定的信念。他用心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总会跟班干部深入交流,了解班级中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状况,找到他们的亮点,并加以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他用心用情培育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毫无保留的把个人资源尽可能的服务于学生考研、就业、实习等,指导的学生几乎每年获得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其中大多数都是以全省第一名获奖。他时刻用党员的标准服务奉献社会,业余时间积极服务芜湖市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配合政府相关部门收集紫云英人才政策在落地执行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为紫云英人才政策的修改完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许仁青

许仁青,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会计专业本科教学30余年,她始终深耕教学一线工作,连续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在教学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扎实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她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不懈地培育财务领域的优秀人才,坚信只有立足岗位、忠诚职责、矢志为生、至诚为国的理想信念,才能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她始终保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学态度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学术水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备课方法和教案。她不断用课程思政充实教学内容,追寻教学内容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育人智慧,通过创新教学教育方式,指导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多名学生获国家级财税技能大赛奖项,许仁青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薛军

薛军,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民族管弦乐团常任指挥,曾任学院党委委员器乐教研室主任、器乐教工党支部书记。他始终以教书育人为荣,教学严谨,认真细致,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指导多名学生在全国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并成功考取专业院校硕士研究生。他为了展现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魅力,给学生们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创建了属于安徽师范大学自己的民族管弦乐团,承担安徽省“高雅艺术进校园”“徽风皖韵进高校”等多项演出活动。他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重视教工党员的发展工作,经常主动和青年教师交谈,关心他们工作和生活,带领器乐教工支部先后获得校级、省级“优秀党支部”称号。

叶勇

叶勇,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与绘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注重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阔学生眼界,翻阅大量书籍和文献资料,不断对现有教学资料进行修改完善,整理出内容翔实、图片丰富的教学资料库,引导学生从应付完成课程作业到认真学习掌握相关技法,从一知半解到熟练掌握。他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默默耕耘,教学科研之余开展大量创作,并将自己掌握的画法技巧不遗余力的传授给学生,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表现工作室纳入“高级访问学者”行列,先后至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参加学习深造。

贺靖

贺靖,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她爱岗敬业,潜心教书育人,针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注重理论指导和课堂示范相结合,在专业训练和开阔视野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荣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安徽师范大学“巾帼标兵”等荣誉。她热心教学,桃李满园,注重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艺术研究和写生实践,结合创作来提高专业水平,同时,也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荣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班干”荣誉称号,学生作品多次入选省级以上美术展览。她孜孜不倦,成果丰硕,坚持研究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融入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创作,主持的项目“研究生艺术创作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获安徽省教育厅颁发的教学成果三等奖,美术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和全国美术展览。

王月

王月,历史学院副教授。工作以来,她始终秉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努力耕耘在三尺讲台,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信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她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知远面对面、考研动员、复试指导,指导暑期社会实践等各项学生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成才成长,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指导学生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讲课组、说课组三等奖,“挑战杯”省级三等奖等。

全莉娟

全莉娟,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博学深思,潜心钻研,专注于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致力于探索心理行为的奥秘,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主持或参与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在内的10项科研项目,出版译著1部,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SCI/SSCI/CSSCI等同行评议的论文20余篇。她教学有方,桃李满园,以“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讲科学的原理”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运用生动的案例和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在各类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她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悉心关怀,在担任本科生导师期间,通过个别谈话、小组活动等方式,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念。

赵学菊

赵学菊,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她执教三十载,她言传身教,初心不改,深耕“学前教育”沃土,指导学生撰写2篇案例入选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库,指导研究生参加“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二、三等奖,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4项、省级6项。她秉持严谨求实之态,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及参加十多项省部级、厅级课题,主编及参编多部著作及教材,先后荣获“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安徽师范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她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初心传承至今,近5年来本科生导师组2名学生入选研究生支教团、2名本科生参加选调扎根乡村,培育了一批批在祖国各地建功立业的“师大人”。课堂教学之余她还热心服务社会,牵头组建教科院志愿者与特殊儿童帮扶活动团队,在芜湖市培智学校连续十年开展志愿者活动,同时,面向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开展讲座累计百余场,向社会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

刘萍

刘萍,外国语学院教授,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她立足本土,涵养外院学子家国情怀,教学内容常常关乎中国文学与文化,主张学生在刻苦学习外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立足本土,涵养家国情怀,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开展跨文化交流提供坚实基础。她放眼世界,提升外语人才宽广视野,适时对学生展开跨越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等界限的比较,提醒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中外语言、文学及文化现象,为培养兼容并包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创造了条件。她教学相长,开拓学术研究崭新空间,与多个国家不同语言、专业的学生交流、互动,产出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党外知识分子“双树双建”主题教育标兵等荣誉。

乔媛

乔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国语言文学学位点负责人,专外英语系党支部书记,高级英语课程团队负责人。她坚持育人为本,追求教学创新,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全面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指导的多名学生顺利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外研社·国才杯”英语组笔译赛铜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她不断提升自我,追求科研突破,先后主持并完成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她积极参与学院研究生专业建设,担任学院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协助学院顺利通过学位点评估,同时,她结合个人学术研究的经验,通过学术沙龙和朱湘青年论坛等分享学术成长经历,为青年教师提供借鉴。

李立群

李立群,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运动训练专业教师,国际级田径裁判。她勤于钻研,践行体教融合发展理念,多次担任校内外运动会、专业考试总裁判长,多次带队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和省级冠军,将育人阵地拓宽到赛场上,让学生在竞赛中收获和成长。她牢记宗旨,积极投身体育强国事业建设,担任田径裁判近30年,执裁国际、国内等大型田径赛事300余场,将最新的国际规则,以及顶尖裁判最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带回师大,应用到学生的日常训练和赛事当中,推动安徽省和师大体育事业的发展。她不忘初心,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次担任国家级裁判员预考和安徽省体育局举办的国家一级田径裁判的培训讲师,培养了一大批田径裁判员后备人才。

罗铭

罗铭,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他爱岗敬业,深耕教学一线,用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关爱学生,用心用情育人,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护航路径,坚持学生身心健康第一的原则,用心用情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逐步摸索出“两个机制”(沟通与反馈机制、预警与帮扶机制)、“三个关注”(关注学业进展并提供智力支持、关注心理健康并提供必要帮扶、关注生活状态并进行情感关爱)工作法,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困惑,用真诚和关爱去感化、激励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他积极改革创新,推动专业发展,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多篇研究报告被省市以上主管单位采纳,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奖达30余项。

马星宇

马星宇,新闻与传播学院专职辅导员。他是连续十年与学生同吃同住的实践导师,每年主动带队指导实践团队和学生跑遍江淮大地、皖山皖水,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实践,在实践一线上好国情观察课、文化探索课、专业创作课、思想引领课。他是把思政做专赋能学生成长成才的经师,在指导学生学科竞赛上、辅导专业实践创作、带队社会实践、解决学生专业发展诉求上给予学生有效帮助,指导挑战杯主赛道和红挑赛道国赛三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三等奖、优秀奖各1项,大广赛省级一等奖等相关赛校级以上奖项5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他是庚续师大传统矢志以育人为业的人师,坚持融入学生把学生工作做暖,严格执行“四进”制度,深入现场与学生开展一起团建,先后带出1个校级十佳班集体、1个校级十佳班集体提名奖,6个团支部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团支部,一个校级先进基层党支部,1名十佳大学生、1名十佳大学生提名奖、1名自强之星、1名十佳志愿者等。

程美芳

程美芳,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她坚持初心,做分析课程教学的“传承人”,讲课细致,深入浅出,特别注重数学知识点基本定义的讲解,要求学生推理证明的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据,计算过程要详尽细致,数学符号的读法和写法要准确规范,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3项,发表教学与科学研究论文多篇。她奉献爱心,当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利用自己专业课教师的身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专业的背景和特色,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组织支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学校“三大行动计划”,在学生的专业导航、学业护航和实践领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评为2019-2020学年本科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范锡良

范锡良,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深耕教学守初心,践行育人担使命,在教学中重视对教学班级数学背景的调查,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建立与班级同学有效的沟通渠道,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讲授的《数理统计》课程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国内各种赛事斩获国奖在内奖项20余项。他聚焦科研拼创新,促进育人争成效,秉承“甘坐冷板凳”的学术定力和百折不挠的学术韧性,砥志研思,发表了将近30篇学术论文,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课题组已毕业的11名硕士生中9人论文盲审或答辩成绩为优秀、1人到高校担任教师,1名硕士生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接标

接标,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他坚守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始终坚持认真备好每一门课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坚持课程思政,紧跟国际前沿,努力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和高阶性,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持申报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项(含重点1项),课程建设项目1项,编写教材4部。他践行科研育人,助力人才培养,近几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际期刊、会议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录用论文近50篇,被SCI收录20余篇,部分论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领域内重要国际期刊。他探索专业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始终坚持“国内一流”为导向,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实践创新,深化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4项,包含教学成果奖2项(含特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70余项(其中获A类赛二等奖4项,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奖项360余项,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90余项。

郑孝遥

郑孝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他秉持“合理配置,资源共享”的理念,结合区域需求,灵活设置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建内容丰富、题材新颖、访问便捷、师生交流通畅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业建设协同创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积极实践第二课堂教学方案,勇于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做创新,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情景式和项目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参与竞赛的同学们相互学习指导,指导的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群智感知的旅游路线个性化推荐技术研究”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的参展项目。他注重科研创新和团队协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申请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6项,申请并获批软件著作权10余件。

冯友宏

冯友宏,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勤勉“为学”,富有一桶水,坚持将前沿的创新研究成果及时反哺到本科生、研究生的设计教学之中,把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为真正的问题,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协同创新项目、省自然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横向项目5项,在通信领域顶刊发表SCI论文2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指导的研究生中发表SCI、EI论文1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他厚德“为师”,擎起一盏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活动,并主动将个人科研经费资助本科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竞赛队伍累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40余项。他踏实“为事”,耕好一片土,坚持在祖国的沃土里深耕科研,把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国同行,团队所研发的“智慧路灯相比较传统路灯节省电能25%以上”项目获“挑战杯”科技发明类全国二等奖。

阚显文

阚显文,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深耕课堂教学,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她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评教分常居学院前列,获评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赛二等奖等。她聚焦科学研究,激发育人活力,坚持要求学生做到遵守科研诚信,对实验数据的获得必须实事求是,先后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和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指导的研究生4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研究生”、1人获校“先锋杯”研究生论文大赛一等奖、多人获校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她坚持服务大局,致力专业课程建设,认真组织教师研究论证化学(师范类)专业建设和师范生培养,不断探索和实践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化学专业作为全省的试点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费罗成

费罗成,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言传身教,扎根教书育人一线,不断锤炼教学技能,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得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他注重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他爱岗敬业,投身专业建设阵地,积极参与学科和专业建设,承担了各类评估报告、汇报材料和申请书的撰写任务,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他潜心治学,探索科研新方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等多项课题,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他恪尽职守,积极服务社会,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积极承担社会服务项目,入选各类专家咨询库,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尹寿兵

尹寿兵,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秉承“以高质量科研支撑高质量教学”的理念,立足地方特色,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教学特色,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青年专家项目的资助,发表40余篇科研论文,2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优秀旅游研究成果奖,2014年入选“全国旅游业青年专家”。他坚持课堂授课“以全身心的投入赢得全体学生的信赖”的教学目标,明晰学生诉求差异,对听课学生分类评价,教学效果获得师生好评,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一等奖3次,指导的多项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获得资助并顺利完成。他以科研的精神研究教学,为专业发展破除障碍,在教学研究上,结合专业发展痛点,展开本专业“低志愿率-高就业率”的机制探索,旅游管理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王鹏

王鹏,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他深耕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将“以生为本、兴趣为先”作为教学理念,坚持从学生角度思考,适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荣获2019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坛新秀”称号、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他强化科研创新,着力反哺教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评安徽师范大学“文津学者”等荣誉称号。他用心关爱学生,展现师者关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做有温情、有热度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们成长成才,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0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并已授权2项,研究生就业率逐年提升,2024届研究生实现100%就业。

温新利

温新利,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始终秉持“第一次上讲台”的教学态度,认真备课上课,重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注重学生的反馈建议,以“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指导大学生大创项目,以项目促进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参编省级教材1部、自编教材2部,主持省级教研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以及校优秀教学三等奖等教研奖项。他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等多项纵向项目,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2个,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一等奖。他热爱集体,积极参与学院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参与完成了生态学高峰学科建设报告、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申报、省教育厅平台绩效考核和生态学省级综合实验实训中心等材料的撰写工作,为学院学科平台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武晓果

武晓果,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创新、深耕细作,带领团队不仅继续开展极地研究,在安徽淮河流域、两淮矿区及皖南生态脆弱区域深入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生态环境风险研究,为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和坚实的科学支撑。他围绕研究方向,建强科研团队,鼓励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促使科研思维的碰撞和创新,奠定了“新污染物研究”课题组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团队在过去五年内主持国家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他坚持教书育人,培养生态环保人才,致力于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课程资源,指导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本科生中有近10位获得了保送研究生资格,进入知名高校深造,培养的研究生中多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方芳

方芳,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她持续学习实践,提升专业能力,积极学习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将AP中文教学模式中的“沟通式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问题导向”与“语义协商”体现综合语言功能,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接触—理解—重现—再造”四步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个人获得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所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一年通过率在90%以上。她指导学科竞赛,展现教学成果,通过鼓励参赛,提高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能够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知华友华助华的国际人才,指导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她发挥桥梁作用,促进跨文化交流,积极联系市文化局、博物馆、老年大学等单位,带领留学生实地参观、座谈,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把国情教育融入语言文化课程,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