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评建进行时】新闻与传播学院:用“新”前行,“传”递心声

  • 时间:2024-10-30
  • 来源:评建办 宣传部
  • 作者:新传学院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0年5月,原名传媒学院。2013年,学院入选中宣部、教育部10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2015年1月改为现名。学院现有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等本科专业,以及中韩动画、中英新闻等合作办学形式。新闻与播音主持党支部2019年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动画、摄影(2021年更名为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为省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为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拥有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戏剧与影视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置“文艺学(文化传播)”招生方向,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录外二级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意识形态建设”),获批文化传播学交叉博士点。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50人,硕士研究生316人,博士研究生6人,留学生4人。

现有在职教职员工93人,其中专职教师(含实验系列4人)76人,正高职11人(含高级记者1人),副高职26人,博士(含在读)46人,博士后4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校内导师44人,校外导师16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省文化领域拔尖人才1人、省教坛新秀3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1人,安徽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省“551”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1人、江淮文化名家“青年英才”1人;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二等奖1人(安徽省在这项赛事文科组别的历史最好成绩、最高名次),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冠军3人,连续数年斩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获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省重大教改项目、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等98项省级质量工程;承担了1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54项省部级、98项厅局级科研项目以及30余项应用研究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

建有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学院是中网联网络传播专业委员会首批成员单位,拥有首批“安徽省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基地”;拥有安徽省广告创新发展研究院、安徽省网络舆情调查与分析研究中心、“创意港”省级众创空间、“新时代中国国家品牌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校级科研平台等。学院实验实训中心拥有36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

培养模式

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和技能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与学全面发展的培养改革与创新。

教学改革

“阶梯化+模块化”结构。注重“2+1+1”阶梯化培养。大一、大二积淀人文底蕴,夯实学术基础,大三分方向培养,大四完成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开展模块化教学。

“分方向+融合型”划分。有针对性地分为2~3个方向进行特色化培养,突出创新能力。

“导师制+学术型”指导。实行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术引导、品德培养、就业指导。

“项目化+一体化”模式。实施“项目化+一体化”教学,将科研、实践项目与课程融合,实现”创、采、写、摄、编、播、评、管”一体化。

“多元化+过程化”评价。注重课程论文、调研报告、作品发表与展演等多样考核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

质保机制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

全程教学督导。全程监控教学质量,指导专业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学活动,参与教师评价和教学活动。

坚持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制定学院《本科教学教风学风建设实施方案》《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暂行办法》《进一步落实专业采风实践教学工作办法》《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

坚持多元手段,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建立公开课和观摩示范课制度、同行听课和评价制度、教学周巡查制度。开展学期初三教落实、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学生评教。

强化研讨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举行新闻学、广告学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建设研讨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专家咨询等活动。

完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大纲,保障课程建设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编制,明确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完善课程体系。

加强教风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比较分析评教分情况,提升教学质量。定期组织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

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不断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提倡启发式教学,加大讨论课的比重;倡导研究性学习,加强研究方法的传授,注重课程互动、探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实践教学

创新实施课程实验、实验课程、专业采风、专业见习、联合作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课外拓展)等“八位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做到知行合一。打造《红心走安徽》《校运直通车》等,承办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安徽赛区)、省大学生摄影大赛、省大学生诗文朗诵比赛、省大学生微电影大展等。

思政育人

实施“铸魂”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进”工程,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专业+思政”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特色思政品牌。

国际交流

积极开展中韩动画、中英新闻等合作办学,承办2024“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安徽行”等。

育人成效

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等。2021—2023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69项(国家级18项),优秀论文培育立项 57项;在学科竞赛(实践)中,获省级及以上一等奖135项(获“调研中国”全国十强、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一等奖等),摄制的短视频在中央级媒体播出,2020级郭昊同学创作的短视频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百亿。

培养大量优秀学生,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高等院校、文化企业等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多位毕业生获中国新闻奖),一批学生在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