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旅游学院前身是1952年的安徽大学地理科,2000年成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以及安徽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称号30余人次。现有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5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规划教材1部。获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拥有地理学一级博士点,地理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3个一级硕士点,4个省级科研平台。现为安徽省地理学会挂靠单位。近3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发表学术论文418篇,获安徽省人文社科一等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院秉承“经天纬地,弘道明理”的院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出10000多名高素质、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其中10多人获得杰青、优青等人才称号。近三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项400人次,省级奖项800多人次,先后有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聚力党建引领,党建育人成效突出
学院坚持“党建+育人”办学理念,强化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形成了一系列本科品牌育人项目。旅游本科生党支部高质量通过“全国样板党支部”验收;创新研发“总书记的红色足迹” 旅游智慧数字地图项目,教育部官网作为特色亮点发布推广;“送党课到实习点(实践地)”典型案例获评学校首届基层党建工作“优秀案例”,得到中组部认可。近三年,培育和选树出一批优秀学生典型,其中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人、2022年度安徽省“十佳大学生”1人、2022年度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人、2023年度安徽省“最美大学生”1人,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
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以地理学为基础,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五个专业实现“新理科”“新文科”及“新工科”的全面覆盖。各专业间基本实现融师资力量、课程设计、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于一体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各专业间也已形成稳定的相互支撑和互为补充的合作关系,努力培养“适应性广并具有专业特长”的创新人才。
学院拥有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学一级博士点,地理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3个一级硕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11个二级硕士点,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求新探索,抓好“第一课堂”,立足专业锻造知识链;开设“第二课堂”,拓展素质创新活动链;打造“第三课堂”,突出时间充实行动链;强化“第四课堂”,用好网络延伸育人链。
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引导教师将OBE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推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转变,鼓励教师探索不同形式的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学业也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智慧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教学互动、讨论,合理布置线上作业、测验,注重教学数据分析和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校企协同育人,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校外综合实践教学、校内实习实验、专业实习、创新实践、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巢湖、黄山、苏州、杭州、庐山、大西北等地区的野外实习;开展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地专业顶岗实习;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支社会实践团队获团中央、国家旅游局、中国土地协会等单位立项;开展专业调研学习,学生们有机会赴全国各地开展科研训练等。与企业及行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共同构建实习实训基地五十余处。学院每年投入一百多万经费组织各类实习、实践课程教学,安全高效完成了实习实践类课程教学任务。近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两百余项,各级大赛获奖一百余次,实践育人成果丰硕。
科研反哺教学,强化全程研究训练
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积极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研究型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素质。开设院级“新生研讨课”,内容涵盖入学教育、专业(学术)方向和专业目标教育、探索创新等。在教室、科研基地、实验中心、野外实习基地等开课场地通过小组讨论、认知体验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引导学生去辨析、发现、求证和创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引领学生发展。以科研项目建立教学实训平台,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与教师科研项目挂钩,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能进入导师组,参与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运用到本科教学之中。以导师制为保障,助力学生成长。学生从入校开始,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学业规划、参观专业实验室等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二三年级期间,在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课程和科技竞赛的项目导师的指导下锻炼科研能力;本科毕业设计还会得到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导师的帮助,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用心呵护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围绕“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要掉队”的目标,全面实施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一体推进“护思想、护学习、护生活、护情感、护身心”,成立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导生制。深入实施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学生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帮扶若干名边疆籍学生和毕业班学业、求职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指导,每位院领导对口联系若干个班级,指导和参加联系班级建设和相关活动。作为全校少数民族学生最多的学院,创新开展“团结花开”少数民族学生联系培养关怀教育工程,聚焦“助力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该项目已入选全国高校学生会组织“我为同学做实事”精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