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评建进行时】生态与环境学院:“生”生不息,“环”环相依

  • 时间:2024-11-18
  • 来源:评建办 宣传部
  • 作者:生态与环境学院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生态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20年4月,是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整合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组建而成。生态学学科专业的前身可追溯到学校1930年创建的生物系,2001年学校设立生态学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安徽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1987年成立的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2002年学校成立环境科学学院(2009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实验技术人员1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76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9人,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7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6人。拥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A类人才1人、安徽省“皖江学者”讲席教授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含后备人选)4人、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1人、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项目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现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培养体系。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280余人;现有生态学(含拔尖人才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含卓越工程师班)3个本科专业,均为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本科生在校生1230余人。

学校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建有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拥有省部共建皖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水土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实验室、中国淡水贝类人工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省级学科联合重点实验室(培育)等科研平台以及国家级大学生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环境科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态学省级综合实验实训中心等教学平台。学院拥有完备的实验设施,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实验大楼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建有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各类专业实验室。

学院坚持“质量立院、学科领院、人才强院、和谐建院”的发展理念,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平台团队,完善管理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全面建设同类学科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理工科学院。

目标定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培养绿色低碳化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长江大保护、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

夯实第一课堂,强化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加强一流课程、规划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基础生态学》获批为省级一流课程,《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实验技术》获批为省级一流教材与省级规划教材。近三年来,学院教师承担教材及课程建设类省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项目6项。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学院现有环境工程学、基础生态学2个省级教学团队,安徽省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共4人。近三年来,学院教师承担教学改革类省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项目9项,获教学成果奖2项。落实青年教师导师、教学督导听课等制度,学院为新引进教师安排青年教师导师,通过结对帮扶与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落实本科教学督导听课制度,促进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质量提升。近三年来,学院为20位新引进教师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实践类课程学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在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对标专业国家标准与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验与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学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生态学专业学生在大一至大二暑期分别开设《动植物野外实习》《生态学野外实习》课程,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在大一至大二暑期分别开设《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生态学专业和环境类专业学生在大三暑期共同开展《毕业实习》。

深耕第二课堂:提升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实行“三导师”制,在大一阶段,为新入学学生安排本科生导师(除了本科辅导员以外),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并促进专业思想稳定;在大二和大三阶段,为学生安排科研导师,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增设《科研素养训练》课程,在生态学拔尖人才班试行《科研素养训练》课程,将文献检索与阅读、实验设计与研究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科研成果与学科竞赛等系列科研素养训练活动写入课程大纲。实行学科竞赛赛事领队制,为10项相关学科竞赛赛事配设领队教师,落实学科竞赛赛事领队制度,为学科竞赛参赛学生提供对接指导。推广“大创-成果-竞赛”双创教育模式,鼓励大二学生积极组队申报“大创项目”,依托大创项目成果努力发表研究论文、申报授权专利,并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丰富第三课堂:助力素质拓展与全面发展。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以“卫生清洁、美丽文明”为导向开展最青春寝室文化节,以“生态文明宣讲、环保科普宣教”为目标开展蒲公英环保学校志愿服务,助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与学生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突出。近三年来,1个工作案例入选校首批党支部组织生活质效校级优秀案例、1个支部被学校评定为三星支部。获批校“2023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1项。获校“十佳班集体”3个、校纪校规教育先进集体2个。获安徽省“百优”大学生1人、校“十佳大学生标兵”2人、校“自强之星”2人。

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显著。近三年来,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2项,其中国家级“大创项目”51项。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88 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 50余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3篇。本科生以第一完成人或参与人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成果,2024届生态学专业毕业生徐一凡以特长生被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

毕业去向落实成效喜人。近三年来,学院的平均升研率为52.06%,其中2022年-2024年分别为58.75%、50.00%和47.47%;升研学生中有70%左右考取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985、211、双一流高校/研究院所。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2.76%、86.41%和90.10%,部分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编、选调生、“三支一扶”等,进入生态环保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等。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