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榜样师大人】曹卫东:秉人文关怀之心,探人文研究之蕴

  • 时间:2025-01-02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校大学生记者团 孙裕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秉持执着踏实之精神,专注人文地理领域二十多年,安徽师大校园见证了曹卫东的成熟与发展。他以真诚之心、匠人之艺,躬耕教坛二十余载,为师大学子保驾护航。“母校不仅赋予我知识,更培育了我的师德与责任感。” 从参与者、受益者到见证者,曹卫东在母校的滋养下,践行着对安徽师大的深厚情感与使命传承。

以心育心,真诚执著的撑伞人

1997年,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曹卫东满怀壮志,决心报考研究生以圆高中未竟之梦。然而,因信息闭塞,得知考试科目变更过晚,遗憾落榜。经过慎重选择,决定回母校做辅导员工作。

刚上岗,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刚教给他的第一项法宝是深入了解学生,“学生还没来,如何了解?背学生档案。”六十几份档案摆满了一墙,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曹卫东窝在小屋里背诵档案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迎新当天,他准确地喊出每一个学生名字,并与他们亲切交流。“不出所料,学生当时十分惊喜,一下子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

获取学生的信任能够有效降低管理难度,在前辈的指点下,曹卫东用真诚与责任叩响了学生的心门。观察中,他发现班级里有一位因性格内向而被孤立的同学,为了帮助他,曹卫东想方设法的寻找突破口,终于有一天,通过床头的围棋棋谱发现了他的爱好,于是帮助他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最终使这位同学打开了心扉。不仅如此,得知已毕业的学生遭遇车祸,曹卫东会毫不犹豫带着家里的补品去探望,还会鼓励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继续深造......“这些经历也让我认识到,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关注和引导是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的。”

因为深知本科期间的知识对未来发展的局限性,他把这份期望延续给了学生,从考研人变成了特殊的陪考者。“从备考开始,学生在教室学习,我就住在旁边的房间陪考,他们报考的流程我也全程参与。”曹卫东回忆道,“曾有一名学生因缺乏自信,在第一场考试结束后心态崩溃,打电话给我表示想要放弃考试去找工作。”闻讯后,曹卫东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找到这名学生,耐心地对其进行安抚,鼓励他完成剩余的考试。最终,这名学生成功考入中山大学,实现了更好的发展。正是在他的激励下,多为原本犹豫踌躇的学生纷纷重拾信心,勇敢地踏上考研道路。那个考研尚不热门的年代,曹卫东所带的班级创造了全班59位学生一次考取24位、累计考取34人硕士,现有19位教授在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任教的佳绩。“您实实在在给我们指引了更好的未来!”毕业多年的学生仍与曹老师密切联系,时常表达他们的万分感激。

辅导员的经历让曹卫东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对于后续的教学工作也大有裨益。成为讲师后,曹卫东倾向于用案例式教学法来讲解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例如,在讲解经济地理时,我的课堂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罗列,而是让学生们亲自去调研自己家乡的发展状况,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深受学生喜爱,2017年,曹卫东获评安徽师范大学首届“最受欢迎的教师”。

“这五年的辅导员经历是我走上科研路前的一段难忘历程,让我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深度拓宽了很多,增加了我的人生厚度,是很值得的。”曹卫东说。

厚积薄发,迎难而上的探索者

“我发现人文地理能够深入解读人类社会现象背后的空间逻辑,这种深度与广度深深吸引着我。”身处管理岗位,曹卫东对知识的渴求仍未消减,葆有对科研的热爱,他毅然选择继续深造。

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科学技术更新迭代所带来的挑战,保持终身学习是曹卫东的科研态度。“我上大学的时候计算机还未普及,因此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上,遭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瓶颈期。”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曹卫东积极参加专业研讨会,虚心向资深学者请教,逐步拓宽了研究思路与方法。他回忆道:“像目前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软件GIS、SPSS,都是我在博士期间自学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曹卫东参与了第一轮长三角发展规划的调研工作,他跟随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广泛收集当地的经济、社会等相关发展数据。“那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由于部分地区数据统计不规范,我们想要获取准确数据非常困难。”面对这一拦路虎,曹卫东选择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据;同时,不断优化研究方法,采用替代指标等创新手段,巧妙地解决了数据缺失的问题。

在项目经历的积累下,曹卫东敏锐地察觉到了“地理大数据”这一新兴理论的重要性。从事泛长三角区域网络化基金项目研究时,为了深入探索未知领域,他决定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进行访学,寻求解决方法。谈及访学经历,他感慨地说:“写作第一篇英文论文时,我已年过四十,确实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但他并未退缩,从那之后就开始大量阅读英文文章。最终,课题顺利结项,并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联合产出了多项高质量论文,为地区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探索新领域难免遇到棘手的问题,当这些难题被攻克,便意味知识的深化与精进,这就是科研的魅力。”

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是他深耕人文地理研究二十余载的真实写照。曹卫东在科研路上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取得丰硕成果。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55 篇国内外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成为区域交通物流空间组织、区域空间结构演化以及边缘区形成机理与困境突破等领域研究的前端探索者。

经世致用,热爱与责任的践行者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研究愈发注重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逐步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与预测方向转型,这一过程在服务政府决策与满足国家需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是研究经济地理演变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天然试验场”。在地缘因素的影响下,曹卫东选择将研究立足安徽,从资源禀赋、科技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出发,剖析长三角边缘地区落后的原因,以求为共同富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就安徽省而言,我的研究能够助力芜湖明确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为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跟随“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政策的指引,曹卫东参与了安徽和江苏沿江地区相关开发研究,“我和团队通过对该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评估,为其制定了‘产业集群+港口联动+生态保护’的发展战略,规划了沿江主要城市的产业功能分区、生态廊道建设以及港口物流拓展方案。”规划实施后,安徽和江苏沿江的城市区域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针对芜湖市交通枢纽的城市交通物理组织研究与规划项目中,曹卫东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际方案,从而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性转变。“我们构建了交通流模型,深入剖析芜湖城市内部以及与周边区域之间的物流运输格局,评估其运输效率,通过多次实地调研,解决了理论模型与实际城市复杂情况的适配性问题。”曹卫东将其研究成果提供给当地发改委和交通规划部门,协助其优化物流园区布局、设计交通管制方案。政府结合当时芜湖交通和产业发展布局,制定了芜湖港朱家桥综合物流园、三山港口物流园区等地的发展规划,有力支撑芜湖市的物流产业发展。同时他深度研究芜湖港产城一体化,依托芜湖的交通优势,为长三角地区人员、物资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了良好条件,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发展。“地理学讲究实用性,科研是服务于社会的。”曹卫东的研究课题始终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我希望能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成果。”在学术热爱与强烈社会责任的双向激励下,曹卫东满怀热衷地把科研做在江淮大地上,为这片土地的发展注入自己的能量。(采访/孙裕 成明霞)

编辑:王哲谦
预审:田超
审核:王峰

上一篇:芜湖市人民检察院来校交流合作

下一篇:【年终盘点】2024,我们这样走过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