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初见,2025年是重逢。结束第一次小学期的时候我虽然还会紧张但已经可以完整的进行表达,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备课的基本思路。两年后的我已经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再次报名参加小学期不知道能不能突破自己的瓶颈呢?我很期待!”近期,一位本硕期间接连2次参加学校暑期小学期的同学在社交媒体上专门建立了学习日志,记录下自己在小学期中每天学习进步的情况。第三期暑期小学期启动起来,来自全校4个年级、11个学院、45个专业的2672名本、硕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一同在这个火热的夏天进行全方位“充电补能”。
前期,学校高度重视第三期暑期小学期工作,校院两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各部门及学院协同配合、通力合作,组织开展学生报名、名师选聘、方案修订、课程安排、食宿管理、宣传引导等工作,校领导深入课堂看课听课、看望慰问师生,确保各项教学活动平稳运行。

暑期小学期聚焦“入职顺、适应快、潜力大”的优秀师范生培养目标,每周通过1名特聘教授“课堂讲授、实训指导”,X名校内导师辅助训练,1名辅导员协调统筹的“1+X+1”暑期小学期实训模式,在“知行”反复转化中,帮助师范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的传授能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力争培养出“学科核心素养高、课堂教学能力卓越”的“金牌师范生”。
“小学期的时间很紧凑,学习很累,但是授课教师们讲的都是干货,对我们未来站上讲台当老师有很大帮助,短短一周,充电满满!”小红书平台上,一位同学在上课一周后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言。第三期暑期小学期积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要求,新增了初中、小学学科知识,学科专业涵盖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教育硕士等,强化师范生全学段教学能力培养。
学校还依托微格教室、智慧教室以及赭麓学堂(在线教学平台)和赭麓云课堂(直录播平台)等实训条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师范生课程、人工智能辅助师范生备课以及人工智能助推师范生实训三个方面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师范生培养全流程,引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人工智能技术课程,建设师范生备课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贯穿师范生实训“学习-实践-评价-反思”全流程,加强人工智能素养、信息技术等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次参加暑期小学期,我真切感受到这是一次难得的专业成长之旅。不同于日常课程,暑期小学期聚焦师范生核心技能,特聘教授围绕教学设计、概念课与原理课讲授等内容,毫无保留地分享前沿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为我打开了数学教学的新视野;带训老师们认真负责,从PPT课件的制作到公式排版的规范要求,让我们逐渐养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也逐渐深化了对课程本质的理解。通过这次暑期小学期的学习,让我对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充满了信心。” 第一次参加暑期小学期,在经历数周的学习后,数学与统计学院2023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本科生李若楠激动地说道。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3级化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张岩表示,“‘小学期’为我打开了一扇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之窗’。跟着优秀的化学名师学习如何备课、授课,我摸到了真实课堂的脉络。‘小学期’就像一座桥,把书本上的道理和真实的讲台连在了一起,给了我比考试分数更珍贵的东西——那份未来能站稳讲台的底气。”

如何将物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近日,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特聘教授、滁州实验中学校长、中学物理名师胡忠国老师的一段授课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走红。“接下来是棍球模型的演示,将棍子一端固定,另一段系上小球,转动起来…”胡忠国老师正在暑期小学期的课堂上现场演示绳球模型和棍球模型,将向心力可视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触手可得。”胡忠国表示。“胡忠国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设计巧妙,他总会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变得更容易理解,使我们受益匪浅。”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23级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生邓波涛说道。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在一个个空荡的教室里,不少同学没有回去休息,而是选择在空教室独自对着台下或者架起一部手机练习讲课,一遍遍地试讲、一遍遍的打磨,只为了未来能够站稳讲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当周的试讲中,我大胆将多种思维图示融入设计,实现了认知和教学实践的新突破。从教案撰写到试讲展示,再到名师针对板书设计、提问技巧的精准点评,在课后二次反思修改时我总能发现“教”与“学”间衔接的新盲区。教授们的讲解深入浅出,近距离指导的悉心又亲切,让我对如何站稳三尺讲台有了更坚实的信心。”经历了实训课的实战演练后,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崔彤彤又在无人课堂进行复盘演练。

“在实训课的训练中,老师们一对一的点评让每一次挑战都变成我们成长的阶梯。这些学习经历让我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对未来的专业学习更有信心,也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暑期小学期的所学所得,将成为我学习路上的宝贵财富。”文学院2024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张笑盈介绍了她在实训课上的收获。

除本校学生参与外,小学期还安排了82名对口帮扶学校的教师和阜阳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的95名优秀师范生参与学习。“有幸第一次参加安徽师范大学暑期小学期的学习,在近两周的学习中,老师们精湛的课堂把控和教学设计给予我极大启发,他们巧妙融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既还原中学情境又清晰展现教学思路,示范了如何做到“例子新、知识精、思路清、教法行”。这一周,我在研读教材、设计思路、撰写教案、课堂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对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的成长之路更有信心。”阜阳师范大学吴月格格同学笑着说道。
“很荣幸暑期能够来到安徽师大小学期的课堂“充电”,课程设计专业性强、教学模式创新、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是我这次培训最深刻的感受。我会把这次的所学带回学校,和同事们共同成长!”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地理教师周贺新信心满满。

看到同学们的努力和成长,特聘教授们也由衷的为同学们高兴和点赞。“走进安徽师大暑期小学期的课堂,最直观的感受是学生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无论是讨论教育理论还是实验设计,总能感受到师生间活跃的思想碰撞,他们不会满足于流于浅表的知识灌输,常常会提出具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氛围令人振奋。期待师大的学弟学妹们、未来的教学名师们,做扎根教育教学大地的有理想的实践者!”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汪明欣慰地说。
“我已经连续三年参加师大小学期的授课,一直都被同学们放弃暑假休息时间,不畏酷暑,积极参加学习的热情所感动。上课时同学们都很认真,课后还有很多同学积极与我交流讨论,大家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期待正在成长中的‘金牌师范生’们加强学习、苦练内功、不断进步,早日成长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国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数学与统计学院特聘教授、合肥市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员陈良骥老师笑着说道。

张明月是今年刚刚毕业的一名师范生,大学四年,她正好上满三次暑期小学期,目前已成功签约安庆市第一中学,获得教师编制。回顾大学四年,她说道,“最高效地培养和提升我师范生专业能力的时间非小学期莫属,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观摩名师授课、模拟授课,亲自站上讲台,一次次尝试,检验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教姿教态、反思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流程,极大帮助了我实战经验的积累与教学自信的建立,以至于我在找工作面试时能够挥洒自如。可以说没有这段时光的辛苦磨砺,也不会有我现在的成果。”
第三期暑期小学期已经进行过半,但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热情依旧不减,仍积极参与到每一天的学习和实训中。在特聘教授和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纷纷表示,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未来成为一名“四有”好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范类专业暑期小学期自2023年实施以来,在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校际合作、打造师范教育品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前两期共计5000余名师范生参与,覆盖全校14个学院、55个专业,并与多所帮扶中学及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连续两届举办“行知杯”金牌师范生素养展评活动,选拔表彰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师范生。相关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逐渐形成“师范生培养安徽模式”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