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勇做推动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先行者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2018年,对于安徽师范大学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学校迎来了建校九十年的重要节点。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 1928年,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学在著名的官办书院——敬敷书院的旧址上创办,开启了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九十年来,安徽师范大学始终以强烈的家国情怀,扎根江淮大地、引领教师教育、服务安徽发展,在艰难中创业、在改革中创新,趟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师大特色与风格的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安徽师范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质量提升作为生命线,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本科教育和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的研究生教育,开创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安徽师大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余人,为全省高校之最,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两院院士5位,欧洲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教育部特聘教授14位,贡献度居全国高校前列;2015年,中组部表彰的全国102位 (安徽省4位)优秀县委书记中,有3位是该校毕业生;在安徽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基础教育管理骨干中,一半以上是该校毕业生;在2016年、2017年全省199位获正高专业技术资格的中小学教师中有100位是该校毕业生,充分证明了学校的深厚底蕴、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
2017年9月9日,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莅临安徽师范大学,欣然表示,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高等教育的“母体”和基础教育“母机”,是全省教师教育的龙头,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国家和安徽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忘初心 将教师教育底色擦得更亮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 “培养人才作为高校第一职责,安徽师大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说,“教师教育是安徽师大的办学底色,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培养当代陶行知与未来教育家。 ”
心有方向,行才有定力。安徽师大明确以“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积极构建“师德塑造、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引领服务型”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校长张庆亮介绍:“‘引领’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对基础教育乃至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专业导航、咨询、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区域内的教师教育尤其是师范院校发挥积极的示范、辐射和牵引作用。 ”
近年来,学校坚持“国民表率、社会英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以需求为导向,实施精品教师教育新战略。构建覆盖中等、初等、学前各学段、各主要学科的全流域链条,教师教育学历层次拓展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教师教育过程拓展到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依托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合作委员会、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构建校际合作平台,着力打造教师教育持续升级的教学研究基地,更好地发挥对教师教育改革、卓越师资培养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设立了卓越语文、卓越理科2个实验班,积极构建学校与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双向互聘”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与芜湖市弋江区共建全省首个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探索形成了大学、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设立5个教育研究所和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研究推广中心,着力打造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地。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安徽师大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分批分级开展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现有的17个教师教育专业中,8个是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是省级特色专业,5个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1项,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教学以小班为主,在专业设置、招生和培养上,做到多品类、小规模、高规格,积聚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精品,增强毕业生在教师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师范生如何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在课程改革上,学校增设了教师口语、课件制作等环节,增加了相应课程的学分比重。在教学实践上,“技能修炼”别开生面:到普通话自测站里朗诵一段,到“微格”多媒体教室里试讲一堂课,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大赛月月举行,有无进步,一目了然。
优势学科支撑品牌专业,品牌专业孵化优秀人才。自2010年首次举办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以来,获得特等奖9项、一等奖35项。师范专业学生中,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青山、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蒯龙、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古孜里努尔·艾尼瓦尔等优秀学生。学校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治学严谨、敬业奉献的优秀教师,如 “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余恕诚,“全国模范教师”陶富源、华田苗,“全国师德标兵”路丙辉,“全国优秀教师”陆林等,以王瑜、王家根、王大理、汪盛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
弄清为谁办教育是激发事业活力的金钥匙。 “作为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校和教师教育的摇篮,安徽师范大学理应为‘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安徽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教育供给能力。主持或参与编制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十三五”民办教育规划以及芜湖、临泉等地“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参与安徽省新高考方案制定工作,研究制定了幼儿园办园行为分类评估指标和实施细则,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等平台,承担了“国培”“省培”等项目,“十二五”以来累计培训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等各类人员10余万名,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积极推动教育资源下沉,制定了引领服务安徽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化发展,依托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优质资源,成立教育集团、幼教集团和小教集团,与宿松县政府和六安叶集区政府合作共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宿松中学和附属叶集中学,教育集团旗下现有6所中学、6所小学、11所幼儿园,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向宿松县三德村派出驻村工作队,投入扶贫资金61万元,为宿松县培训师资1000余人次,促进当地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芜湖市弋江区、阜阳市太和县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和芜湖、宁国学前教育改革示范区建设,有力促进了安徽教育均衡发展。
春风化雨 让高尚的情怀在心底流淌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说,“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
安徽师范大学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知识传授、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和网络育人 “四个课堂”联动育人机制,形成整体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学校注重以专业能力拓展为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按照“课程化、合规律、高品位、有特色”的要求,制订了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方案,设立必修学分,精心规划活动课程近300项,形成了校、院、班三级活动项目体系,研发了第二课堂信息化管理系统,编印了素质拓展学分认证手册。组织专家对年度第二课堂数据库进行挖掘,形成分析报告,指导改进工作。
在安徽师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全年不断线”,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常态。连续举办4届创业文化节、5届“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6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与学生2万多人次,大批学生在全国、全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奖,成长为“学术达人”和“创业新星”;连续举办28届“三字”书法艺术大赛、11届“青春华章”诗文朗诵大赛等文化节,覆盖98%以上的师大学子;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连续8年承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音乐会,引领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生命科学协会、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获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资助和奖励。 2017年,学生140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27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项900余人次。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育。2017年夏,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安庆市罗山小学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开班仪式。像往年一样,他们远赴四百余公里外的罗山小学开展义务支教,这样的生活已经是第三年了。“用我们的爱与知识,为这里的孩子开启一个通往美丽世界的窗口。”志愿者的话语满是坚定,这样的例子在师大绝非个案。安徽师大物理系1977年成立学生无线电兴趣小组以来,40年如一日面向芜湖居民开展义务电器维修;安徽师大政教系108位大学生10年接力帮助芜湖残疾女孩朱麟洁实现上学的梦想;五四爱心学校持续13年无偿为社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家教服务……
安徽师大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必修学分,构建了课程化、项目化、全员化、基地化、社会化“五化机制”,内容上做到“五个结合”,即与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初步形成了百支重点团队、百名专家指导、百万经费募集、百个实践基地、学生百分之百参与的“五百局面”,精心打造了一批如江淮环保行、平民电脑学校、青春建功新农村等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建成实践基地180多个,400余名专家教授担任团队指导老师。安徽师大连续20多年被评为 “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坚定了理想信念、磨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扫扫二维码,秒变师大人。”新生通过录取通知书上的二维码激活身份,成为师大线上课堂的一员。针对青年群体的特点,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构建全层级网络矩阵,打造指尖上的“微校园”。
真情织网,执着守望。“丙辉漫谈”“学子心声”“微思享”等特色网络平台深受师生喜爱。“丙辉漫谈”是全国十大“最美思政课教师”路丙辉创办的网上专栏,曾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十多年来,网站积累12000余篇与德育相关的文章浏览量逾1000余万次。文学院大三学生李佳静谈起“学子心声”线上体会,很是兴奋:“有问必答、有诺必践、有患必排。把我们的难心事、烦心事变成了安心事和舒心事。 ”
亮点频出的德育举措,结出累累硕果。通过“感动师大”十佳事迹、“师大骄子”十佳大学生、“点亮青春”自强之星评选等平台,学子“新星”层出不穷。先后涌现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青山、中国“孝老爱亲”好人石秀琴、“全国创业明星”耿国星、安徽省“三八红旗手”90后创客黄金花等200多名学子楷模,形成了群英荟萃的“师大现象”,培育了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丰厚土壤。
服务社会 用报国情怀写出使命担当
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安徽师大校长张庆亮说:“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紧贴社会需求,既要开展‘顶天’科学研究,也不断拓展‘立地’社会服务。 ”
走进安徽师范大学,一个个重点实验室让人肃然起敬。目前,该校拥有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 (培育)1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智库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
九十年来,安徽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展示师大作为、体现师大担当。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类横向课题2000余项,2篇教育部优秀决策咨询报告获表彰,3项课题获安徽省政府重大项目资助。拥有全国首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等国家级或省部级教育培训基地13个,均为省属高校唯一。先后与省政府旅游局、体育局以及芜湖、铜陵等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全国和省内数百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共建政产学研基地50个;与企业联合攻关高端科技项目,获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1项;现有国家级资质3个,其中有全省唯一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积极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 2015年以来,学校累计申报专利1500件,授权专利70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8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5年,党中央做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决策,让落后地区的人民过上好日子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安徽师范大学积极统筹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助力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
“把路修到家门口,是我们的愿望”,在安师大天寺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组召开的村民座谈会上,24名村民代表郑重的在修路报告上按下手印。早在2015年10月,安师大就开始了扶贫之路,这一年组织了专家团队,进村入户汇集民意,设计出8种直接和间接参与的方式,既有以土地入股,又有兴办农家乐,既有民俗,又有电商,为当地的脱贫致富提供了有效方式。 2016年9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全国66个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作为安徽唯一入围案例,由安师大编制的《潜山县天柱山镇天寺村旅游扶贫规划》位列其中。这是安徽师范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主动参与重大现实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硕果。
依托学校智力密集人才渊薮的优势,服务社会成为职责所系。“城市规划、资源规划,只要对社会有用,我们都靠前服务。 ”国旅学院负责人介绍,国旅学院共承担各类服务项目二百余项。国旅学院将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与省旅游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旅游项目合作。除此之外,先后与省发改委、美国普渡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建,为全省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生命科学学院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学院对药物产品、日化用品提供技术支持,参与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安徽省自然管理保护站签订产学研研究课题超百余项。“把先进技术引进来,将科研成果打出去,产生带动效应,不仅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为学校科研活动提供帮助。 ”生科院陈明林教授说。
安徽师范大学,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和知行合一的精神风骨,依托自身的深厚文化传统和科研资源优势主动作为,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成功之路。
绘就蓝图 奋力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
木铎金声,弦歌响起。历史性成就,是迈入新时代的生动注脚;伟大的时代,是培育新青年的前行航标。 2014年,安徽师大在第十次党代会上绘就了新蓝图,进一步明确了“力争到建校100周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提出了建设“实力师大、特色师大、活力师大、开放师大、幸福师大”的要求。
站在新的起点,躬逢新的时代。安徽师范大学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秉持“特色、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牵引,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把人才资源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资源、把改革创新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动力、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兴校的根本保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探索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费非 徐成进)

新闻链接: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80516/article_36643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