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十年本科教学巡礼】历史学专业建设:守先待后,砥砺前行

  • 时间:2017-10-3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顾凌 审核 徐成进

      历史学是安徽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伴随着建校80多年的风雨路程发展至今,并于2017年入选安徽省一流学科A类奖补计划,可谓是对该专业长期以来守先待后,砥砺坚持的一种肯定。值此之际,对十年来专业建设作一简短回顾。

       学科发展
       历史学专业是安徽师范大学最悠久的系科之一,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已成为我省高校中的强势学科。至2008年始,历史学便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古代史为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为省级重点学科(B类),拥有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史博士点、历史学硕士点一级学科,建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校级优秀创新团队2个——徽学研究、近代中国制度转型研究。经过十年的发展,本专业于2010年获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中国史”为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和世界史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2年增设目录外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5年世界史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于2017年正式招生,填补了安徽省高校世界史专业的空白。

      师资队伍
        2008至2016年,中国古代史引进5名博士,中国近代史引进2名博士,世界史引进4名博士。目前历史学专业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博士29人,博士比例达80.5%;高级职称30人,比例达85.7%。已经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通过积极联系国内外一流高校,选送优秀教师进修深造,进驻国内外一流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提升教师团队科研理论素养。从2012年始,陆续遴选6人赴台湾、日本、美国等高校科研机构研修,派遣4人从事博士后研究或赴北京大学等单位访学。可以说,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深挖内部潜力,积极开拓视野,是历史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
    完善团队合作机制,建立教师沟通平台。通过举办校院两级教学观摩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实现教学团队教学工作的传、帮、带;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落实教师科研导师制度,遴选资深专家,引导青年教师探索科研方向,加强中青年教师课题申报能力。学院设立、培育专项课题,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选定研究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支持教师申报、承担教学研究课题,争取发表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将教学研究贯穿于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始终。
     优化团队层次结构,实现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人才引进,优化教学团队的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加大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近代史等方向的人才引援力度;推动传统优势专业,尤其是徽学等学科做大做强,努力实现教学团队的平衡发展与特色发展。

      本科教学
        历史学专业历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2013年以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2项、省级精品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有安徽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先后有6人次获得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5人次承担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荣获校级教学优秀奖特等奖3人次、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5人次,其他奖励2人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庄华峰教授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安徽文化与古代中国》一上线就进入教育部“爱课程”网人气榜前5名,点击量突破4万次。

                

     设立课程信息平台,时刻关注本学科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不断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及时修订或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加大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熟悉有关教学软件的应用,完善教学课件编制。定期组织开展课程学术报告,以报告为契机,丰富课程学习的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
      加强课程特色培育,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校外考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联系地方学校开展教育实习,强化学生的知识整合意识,增强学生的从教能力;加强第二课堂和三级论文写作制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完善教学管理和运行的规章制度,如本科生导师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新进教师试讲制度等。有计划地实施了“实践教学推进年”、“专业建设推进年”、“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推进年”、“教学研究和质量工程推进年”、“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推进年”等工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加大院系资料室建设,扩充学院文献资料储备,建立专门教研室,为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提供硬件支持。积极开展网站(或网页)建设,逐步推行网络教学。建立专门的中国史教学网站(网页),搭建教与学互动的平台。逐步将课程介绍、教师介绍、学习方法、指定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作业与思考题、考核方法、参考文献、相关图片、影像资料上传。建立教学互动专栏,供师生之间交流意见。为打造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平台支持。

      办学特色
      (一)注重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功能
       近年来,历史学专业紧紧围绕徽学研究作文章,成功申报安徽师范大学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徽学研究。努力拓展徽学研究的领域,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利用研究项目,凝练了一支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同时,注重将徽学研究的优势延伸到本科教学,以引领学生的成长:一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徽州文化系列课程;二是引导本科生参与徽学重大项目的学术研究活动;三是连续3年开展了“徽学宣讲营”课外素质拓展活动。  

                

 

     (二)注重发掘社会资源的支持功能
       采取柔性引进策略,引进优秀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教授担任院长,成立了安徽师范大学高端科研平台——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引进清华大学知名教授、张国刚校友,成功申报了安徽省振兴计划重大人才团队引进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团队。积极申报全国博士后基金办设立的博士后学术论坛,并成功举办“明清家谱与明清社会研究”博士后学术论坛。与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互派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并开展了中韩家谱研究合作项目。

 

           

 

     (三)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利用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挂靠历社学院的契机,将其建设成历史学实践教学基地和优秀讲解员的培育基地。利用历史学科特点,组织本科生开展了徽州寻访、繁昌窑考察、人字洞探秘等专项学术考察项目。2015年以来,历社学院恢复了历史学专业每年一次、为期一周的赴南京专业考察活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使许多学生在备赛和参赛中获得成长。2013年以来,历社学子在该项赛事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各5个,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历史与社会学院  丁修真)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