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报编辑部)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校学报编辑部主动谋划,特邀六位学者,就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艰难过程、路线策略以及东京审判等问题展开“笔谈”,刊于文科学报2015年第4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研究员在《走向民族独立的重要阶段》一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正处于内部整合的历史过程之中,一方面形成了空前的全民族抗战,另一方面中国内部仍然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斗争。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内部的政治关系以及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中国走向民族独立的重要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研究员撰写《中国抗战的三个艰危时刻》一文,陈述“淞沪战败,南京沦陷,国民党高层多数主和”、“广州、武汉沦陷,汪精卫出逃,龙云计划附逆”、“日军进占贵州独山,威胁贵阳、重庆,美、英、苏准备撤侨”中国抗战的三个艰危时刻,以见前人之竭蹶应对与最终取得胜利之不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研究员在《重视两个区别:关于中日历史问题的研究方法》一文中,从中日历史问题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只有重视战后日本与战前日本的区别及政治判断、民众感情与学术研究三个层面历史问题的区别,中日历史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解决才有可能,战争责任中的“侵略”等原则问题才能得到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撰写《独立自主与统一战线:毛泽东处理国共关系的艺术》一文,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认为毛泽东在抗战期间,避免了以往党内不少领导人面对类似问题时常出现“左”和右的错误,而将统一战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体现了处理国共关系的高超艺术。
《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研究员在《东京审判再审视》一文中,指出中国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捍卫东京审判的成果和原则,并不是在找日本的麻烦,不断地重翻历史旧账,并借机敲打现在的日本政府,而是在强调东京审判是人类吸取战争历史教训的产物,是人类对和平、正义和人权的维护和追求,是为了维护战后正常的国际秩序,为了东亚和平,为了世界和平。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汪效驷教授在《“国民党片面抗战”说的文本溯源及辨正》一文中,认为学界关于“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定论是对毛泽东原意的误读,指出“片面抗战”说是毛泽东主要在1937年发表的言论,是对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定性;毛泽东在抗战初期论述这一问题时,主要的用意在于警醒和告诫;解读毛泽东的“片面抗战”说,不能离开“革命”语境。
据悉,围绕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学报编辑部在今年5月中旬,邀请知名学者杨天石先生来我校分别作了“中国抗日战争与美苏英三大国的关系”、“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的学术报告,听众达600余人。同时,在文科学报2015年第3期刊发了王先俊教授《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抗日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姚宏志教授《毛泽东与抗战时期“学术中国化”运动》、王雅红副教授《二战期间美国对德军战俘的处置——兼评艾森豪威尔的“战俘新思维”》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