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时期安徽师范大学的抗日救亡活动

  • 时间:2015-08-2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徐成进

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 年诞生的省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前身)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在它发展的前11年时间里可谓命运多舛。建校后,一批批社会贤达、专家学者苦心孤诣,制定计划、筹备校舍,募集经费、扩大规模,形成了完备的办学制度和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却改变了它的命运,打破了校园的宁静,阻断了学校快速发展的势头,1939年被迫停办,直至抗战胜利后恢复办学,始终在曲折中奋进。

1931年至1932年,“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东北沦亡、淞沪告急,全国人民愤慨同深,抗日呼声日益高涨。省立安徽大学广大师生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的洪流。

救亡图存,广大教师发起抗日斗争

省立安徽大学校长何鲁在任时一心爱国,支持学生抗日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向全校师生发表“救国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演说,他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号召“大家应该以头颅相拼,准备牺牲,决不可做亡国奴”。激励学生响应平津学生去南京请愿。省主席陈调元知悉后,马上来电话阻止,他立即回绝,并说:“你既然请我当校长,学生就得听我的,归我管”。何鲁的言行与省府当局产生矛盾,陈调元借口安徽遭受水灾,经费困难,消减、扣发了省立安徽大学经费,何鲁工作难以开展,遂提出辞职。

1934年,教授周予同、许杰支持并帮助进步学生袁学中(微之)、张肇科(鲁歌)、邢庆兰(公畹),创办《秋苇》文艺副刊,抨击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宣传抗日主张。在此期间,省立安徽大学的中国知名教授,如张孝如、田世英、薛良叔、查良鑑、毛以亨等也纷纷发表演说,控诉日军罪行,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探求救国的出路。

1937 7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形势日趋恶化。全校又立即成立了“战时后方服务队”,下设宣传、警卫、纠察、交通、救护、防空与消防、募捐与慰劳等七个组,负责采访情报,辟除谣言,清查户口,侦查间谍,检举奸细,募集捐款,慰劳受伤军民等工作。 1119,募捐与慰劳组即一次募集大洋670.6元,送往前方慰劳抗日将士。

投笔从戎,青年学生投身抗日洪流

读书不忘救国是当年师大学子的特点。1931 105 ,省立安徽大学全校师生担着“抗日有罪”的风险,组成了“安大抗日救国会”。 1010,全校师生又冒雨举行抗日宣誓,高呼“誓雪国耻”、“誓死不买日货”等口号。随后,广大学生组成抗日义勇军,深入城镇乡村,出版抗日壁报,发表救亡演说,揭露日寇掠我土地、杀我同胞的暴行,并公演由本校刘大杰教授创编的《新婚之夜》、《胜利之死》新剧,藉以唤起民众。 1019,又约请从沈阳东北大学来校的田世颖教授介绍了“九一八”事件的经过。

1932 1212 ,安徽大学137名同学,不顾教育部和省政府的禁令,高举“安大示威团”的大旗奔赴南京,同北平、上海、济南等地学生请愿团共2万余人,到国民党中央政府门前示威游行,逼蒋抗日,后被反动当局强行遣送回校。

安徽大学地下党员刘复彭(刘丹,80年代曾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后亦斋(20世纪80年代曾任上海市城建局局长)等人,还发动进步学生组成“安徽省抗日后援会各县流动工作队”,队员达40余人,由刘复彭担任副队长,深入各县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组织农民抗战学会和妇女抗战协会,动员广大民众奋起抗日。19386月,日寇占领安庆,省立安徽大学一大批学生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斗争的第一线。

历经磨难,日寇侵略阻断学校发展

1937 1213 ,日军攻占南京,安徽局势危急。1938年春,日寇沿长江向西进犯,战局恶化,安庆吃紧。19385月,日寇飞机轰炸安庆。6月,安庆沦陷。为避战乱,代理校长汪洪法带领师生撤离安庆。他们沿公路北上到六安,准备到霍邱省立安徽大学的农场恢复办学、然而,日寇入侵步步紧逼。7月,六安、霍邱告急,恢复办学已无可能,汪洪法被迫转迁大别山腹地,追随省政府迁驻立煌(今金寨),后又遵令仿效国内其他大学带领师生迁到后方的湖北沙市,其中备历艰辛。但此后因安徽沦为敌占,省府无法拨款支持办学,经费断绝,学校遂告停顿,随迁之学生转入武汉大学借读。19388月初,日军集中35万兵力沿长江两岸兵分五路西侵武汉,国民政府退迁重庆,湖北形势严峻,省立安徽大学复校无望。随后,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部分图书仪器由安大注册课主任洪韵负责经湖南桃源运到湖南蓝田(今涟水市)。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省立安徽大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自1928年建校到1938年,经过十年的建设积累,省立安徽大学已略具规模,图书设备逐渐完备。到1938年,图书杂志共有20多万册,装箱133箱,仪器设备也相当完整,光农学院仪器就装有15箱,在多次辗转迁徙的过程中,这些名贵典籍、珍贵仪器、校地契据等资产尽数损毁佚失了。学校校园被日军占领,充作日军野战仓库,“成为日军囤粮秣马之所,安大的房屋遭到极大的破坏,往日学生埋首研究的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大礼堂和前四排楼房均被拆去,败瓦颓垣,不忍触目”(《母校近况》,《管理安徽大学校友录》第1期)。在重庆的汪洪法校长和安徽教育厅长方治及省府驻渝办事处长联名请示省府办理移交,至1939年夏将各项手续办理移交,至1939年夏将各项手续办理完毕。至此,经过十余载艰苦创业,创办了11年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省立安徽大学宣告停办,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是安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令人无比惋惜。

抗日胜利后,省立安徽大学得到恢复,1946年改省立为国立,由教育部直接拨款办学并管理,校址仍在安庆。194912月国立安徽大学由安庆迁往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合并为新的安徽大学。新安徽大学仍保留“国立”的性质,是教育部和华东局文教委直接领导的全国性综合大学。1953年秋,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安徽大学下设农学、师范二院,农学院迁往合肥独立建院后,师范学院继续在芜湖办学,并于1960年易名为“皖南大学”,此前其文科迁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撤销,其文、史、地、艺等系及院部又迁回芜湖并入安徽工农大学(文革中由皖南大学改名)。1972年,经教育部批准,安徽这所老牌大学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纵观历史,安徽师范大学自创立以来,始终与国家、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师大人挺身而出、赴国难、救中国,江淮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抗争的足迹、抗日的呐喊,挥洒下了他们的青春热血。师生无所畏惧、共赴国难的壮举,将爱国主义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省立安徽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是“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师大精神先行实践,是“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的充分体现,是广大青年学生在抗日爱国运动中英勇斗争的缩影,它谱写了安徽师范大学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光辉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砥砺奋进。 (党委宣传部袁黎平整理改编)

 

本文资料来源:

1.安徽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安徽师范大学校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安徽师范大学校史研究中心. 《安徽师范大学校园变迁》,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方兆本.《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安庆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

       4.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安庆地方史·上卷》,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2014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