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践初心·庆七一】新闻与传播学院:“铸魂工程”协同育人让改变发生

  • 时间:2019-06-2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张师帅 审核 徐成进

                                        —— 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建、党建一把抓纪实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沈正赋老师做的关于‘四全媒体’的解读,老师对学界和业界的观察思想性与深刻性让人赞叹。我体会到作为新传学院的学生是幸运的。与自学相比,党课教育的集中学习会带给自己更为充实的收获,也让自己更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这是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专业郭雪萍在毕业前夕转正申请书里的一段话。郭雪萍的心路历程事实上是新传学院学生党员在党建大熔炉里淬炼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十所试点先行的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单位,事业发展特别是部校共建已进入内涵化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实现事业发展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一直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行政的战略思索。“共建党建一把抓是深化部校共建,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推进‘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的需要;更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时任学院党委书记胡靖一直倡导党建和事业发展不能搞“两张皮”。于是,学院党委做出了实施“铸魂工程”协同育人的工作部署。

 

努力做共建与党建的结合文章 

    学院在省委宣传部和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探索出了一条“4+1”的共建领导机制,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为学院发展建设提供了优势平台。围绕培育造就党和人民放心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这一共同目标,突出基层党建中的思想引领地位,党建与共建中找准了建设的结合点、共鸣点。“共建、党建一把抓,其根源在于两者的实施对象、追求目标、主要方法是共同的。”学院党委书记张师帅表示,“找准、找对共建、党建的结合点,也就是发挥各自最佳发力点。”学院党委找准了结合点,做结合文章;找对了发力点,下好一盘棋;找好了共鸣点,培养生力军。在深入实施“铸魂工程”协同育人的党建工程中,学院连续举办9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党课班,对其理论与实践课程、师资遴选等进一步科学设计,更加突出了结合党情党性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了学生党员思想认识水平;党课班还组织学生党员赴南京、泾县、黄山、繁昌县板子矶等地考察红色遗址,对话交流革命前辈等感悟祖国变化,坚定了四个自信;开创性地与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党员师生座谈交流十九大精神,开拓了眼界,提升了效果。不断优化提质学生活动平台,继续依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社、传媒电视台等第二课堂活动载体深化马观人才培养,支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社自主开展记者节演说大赛、新思谈等主题活动,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宣讲团,选拔一批理论素养过硬、专业功底扎实、表达能力流畅的同学深度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过程。

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我在社会实践中调研中国乡村,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作品参与挑战杯竞赛。参赛获奖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学习到的核心是如何与群众紧紧相连,如何关照人民、关照社会。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联结感与责任感,感受着双向互动带来的双向成就。”2016级新闻学张吴越同学连续2年深入基层一线参加社会实践,不同的主题都形成了同样的收获。5年来,学院党委主动作为,积极利用部校共建专项资金和政策红利为党建提供基础保障。找准了联结点,也就扣准了工作的落点,学院鼓励学生党员开展专业联合采风、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党员和马观人才的全面培养。近年来,学院每年暑期组建60余支校、院、班三级团队分赴基层开展实践教育,一批学生党员骨干与党支部书记、专业教师同吃同住同实践,在深入基层中将镜头对准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实践的足迹遍布农村、厂矿、社区,仅2017年参加实践的师生党员共撰写新闻稿和实践心得1000余篇,拍摄《一个退而不休的老党员》《大美黄尾》等图片5万余张,拍摄《我在徽州开名宿》《皖南小三线》《黄山“青旅”》《师大校友在黄山》等纪录片12部。共同的育人目标和多样的教育手段,使党建的载体更加多元,也使共建的平台更加多样。2018年,学院4支校级重点团队又围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深入江苏金湖、长丰、含山、黄山、休宁等地就中小企业发展、三峡移民创业等进行采访调研,实践队员在基层一线中体悟到国家发展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深化了专业理论学习,培育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学院执行院长杨柏岭表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党建育人目标不谋而合;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既历练了‘创采写摄编播评管’八位一体的能力素养,又深入培植了党性和人民性。”

 

“两建”同抓同频涌现突出成果 

    实施共建、党建一把抓以来,不仅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激活了党员师生这个重要主体,激励了师生党员争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模范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同时也将部校共建工作推向了深入,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学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制度化措施,形成了支部建设大家谈定期会商制度,试点先行专业负责人和支部书记双肩挑等。协同育人效应得以彰显,近年来省双优生百分百是党员、选树的新传先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党员、主要学生组织部长级以上干部百分九十以上是党员、考研保研深造的同学大多数是党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的典型作法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十二讲》出版发行,《部校共建论文集选集》连年编辑出版,“名记名编名主持进校园”系列讲座持续开展,以沈正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形成了系列学术成果在权威、高端学术杂志刊发,学院二级学科博士点获批招生;此外,结合共建打造了以国家传播学高层论坛、国家品牌传播、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等为核心的学术活动群产生较强的影响力,整合推出新苑杂志、公众号、传播电视台等为平台的校园全媒体集群,定期推送师生实践作品;师生实践团队相继入选南风窗杂志社“调研中国”全国十强,团队成果获得安徽省挑战杯二等奖,推普攻坚团队事迹获得团中央发函感谢,马观实践教育品牌效应更加突显,师生特别是党员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水平共得以显著提升。

    事实上,教育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平台功能的释放。为激活党建主体效应,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在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总体考虑下,该学院还分类分层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活动载体,新雁看天下——聚焦时事热点,拓展专业视野;新月读书会——专注于研读原著经典,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新思谈——对话交流名师,深化思辩能力;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实施“老马与小新”课程计划,研读马列经典,掌握新闻传播史论,提升理论认知。

    铸魂工程实施以来,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特别是基于专业学习的政治意识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常说播音员主持人是党的“喉舌”,作为一个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党课班的学习增强了我的党性修养,提升了我的思想觉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课程的学习,让我建立起正确的新闻观念,为我在媒体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201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邹升浩同学现已是滁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的主播,谈起在校参加党课班学习时印象尤为深刻。

    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共建党建一把抓的总体部署下,深入实施铸魂工程,取得了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师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实践水平得以明显提升,不同层面的改变在这个应用型专业试验田不得生成出现。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