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建设学科未来,潜心深耕思政沃土。作为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安徽师范大学首批学科领军人才,王习胜自始至终躬行践履、坚守育人,致力于以思想之光照耀学子前进的道路。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要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秉持这样的原则,王习胜开创思想咨商启润青年,潜心研究投身学科建设,心怀赤诚编写国家教材,他热忱地记录下55764字的建议回信,集邮式地走遍一个又一个省份,从理论提出到实践落实,他用坚实的脚步诠释着自己心中的思政教育。
怀至诚坚而毅往,领军投身学科振兴
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曾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逻辑学多学科辗转的王习胜来到师大就职后,出于学科建设的需要,他顶着“逻辑学博士”的头衔“跨界”走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开辟新领域的困境让王习胜感到学路迷茫,但他不曾停下前行的步履。
“行内人最怕说外行话。”作为思政教育领域新人,王习胜马不停蹄奔赴各大学术会议,汲取学术前沿知识,潜心探究学术科研成果。自学苦读、与同仁切磋、向学术大家求教,此中艰难让他一度十分难熬。值此之时,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特意为王习胜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与方法》撰写书评,表以肯定,给予了莫大鼓励,这让王习胜十分感动:“一直很感谢体恤后学的张老先生对我的帮扶,时至今日我仍保留着张先生特地写的书评。”在学科建设爬升期又得到教育部原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的支持,连续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了三届全国思政基础理论高峰论坛,为安徽师大思政学科建设巩固了坚实基础。转弯的路上,王习胜对前人用心帮助感恩不已,也更让他坚定了扎根思政学科建设的决心。
凭借孜孜不倦地求知求学的精神与扎实牢固的功底,王习胜如今也不负众望,从学术跟跑者成长为学科领军人。他先后成功主持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与后期资助项目、2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先后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第二批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 、安徽省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荣获学校首批文津学者、学科领军人才等称号,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政学者,带领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向更高峰、更实际的研究领域迈进。
“身在其中,谋其职,尽其责。”王习胜谈及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学科建设奋斗的这些年,责任感是他不竭的原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历史悠久,思政学科建设走在前列,王习胜就曾慕名前来硕士班进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到安徽师大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王习胜勇挑重担,“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影响力”悄然降落到他的肩上。作为一线思政教师,王习胜连年承担《逻辑学》《逻辑科学方法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本科生课程,带领“思政课创新”教研团队摸索有趣且有益的思政课堂,积极打造省级重点学科和教育教学团队;作为资深科研学者,王习胜在A&HCI刊物《哲学与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代表性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发表百余篇专题文章,并凝练出“思想咨商”科研团队,为学科教学团队建设贡献心力。
编写教材、发表论文、主持国家级研究项目……王习胜在思政教育的星光下,以韦编三绝的毅力,以囊萤映雪的劲头,带领团队成员为着师大的学术攀高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细数现在所带领的学生后,王习胜预计几年内将带出数位80后青年教授,“等到我退休后,他们这年轻的一代又能在这条学科建设的路上走很久。”王习胜笑喃喃地说。学校“两大振兴行动计划”在引领与追随的交错更替中散发萤萤之光,终要熠熠生辉。
脱虚向实育才,高山上的理论实践家
“搞学问不能成为书本上的、书斋里的学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真正有效转化到现实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不会沦为‘纯学术’。”王习胜秉持着这样的观点不断探索新的思政育人模式。
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刊登了王习胜的专题研究论文——《“思想咨商”的叙事疗法》,此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王习胜将国外的意义治疗等方法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惑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界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文关怀的新方法——思想咨商。王习胜邀请心理咨询师及思政教师组建团队,在安徽师大校内设立思想咨商工作室,以非直接干预的咨询方式,运用思想咨商“七步法”为学生释疑解惑,化解青春的纠结。“教学效果是课堂的、短暂的,教育效果课外的、持久的,做人文关怀其实也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要真正在心理上、思想上实现尊重人、鼓舞人、鞭策人、关心人。”提出这一人文关怀新理论和方法后,王习胜以思想咨商师的身份在实践中将其真正地落实、落地。
“理论要向下走——落地;实践应向上走——提炼。”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始终是王习胜科研团队和教研团队奋斗的理念。回溯到2018年春季,王习胜主编教育部统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逻辑与思维》时,实践的火焰早已点燃。
“写教材是国家事权,而不是学者个人的思想表达,要站在国家而非个人的学术爱好的角度去做这个工作。”教材内容反映着国家的价值导向,字字句句关乎国家形象。可说起这里面的酸甜苦辣,王习胜依旧满面春风地笑道:“作为一名教师,能够为国家基础教育实打实的做一件事情,内心是很满足的。”作为教材主编,王习胜高度重视各方来信,乐于接受意见和建议。通过各大公共平台的意见反馈,广大教师成为编者延展出的第二个眼睛和大脑,“编写这本教材,从初稿到正式成稿,反复修订了有20来次。”时至今日,王习胜坚持给来信者回复的习惯不变,他将1万余条来信回复整理后,不经意地发现,已经有55764个字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来信者的意见都很有意义,我想把这些来言整理成书,或许可以更好地帮助教材解读和教师教学。”王习胜对理论研究的切实可用性产生更深层的思考,之后更是跑遍几乎全国所有省份前去调研教材教学效果。
2023年的炎炎八月,王习胜横跨大半国土前往西藏为中学老师答疑教材。高原空气稀薄,教室内的王习胜却讲得格外激昂,“在上海,老师们讲这门课的教材是正常的,在北京讲也正常,但他们是在西藏讲,是给在高原上的孩子们讲,教师和孩子们都不容易!”王习胜当场向他们鞠了一躬,鞠给高山上坚守的教师,感于实眼见证自己主编的教材实打实地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做出的贡献。一个理论研究学者,在西藏云层缭绕的山峰之上见证到理论实践迸发出的汹涌生命力。
以身作则化人之志,启润不止一种青年
王习胜是一线思政课教师,亦是资深的本硕博导师,他也同时指导着两种学生——青年学子和青年教师。
“青年老师也是成长者,不能仅把他们当老师看,还要把他们当学生看。”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课题,如何写论文,如何确定选题研究方向。从博士、博士后、副教授、教授到博士生导师,王艳一路走来,与王习胜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汤小宾是课程组的一位青年老师,王习胜得知其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遭遇瓶颈之后,带领团队其他骨干教师一起为其制定计划,每月开展写作辅导,拓展写作思路。现今,王习胜已指导两名青年教师荣获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称号,指导多名青年教师晋级高级职称,青年教师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指导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数十篇,荣获各层级奖励、表彰。
提取出王习胜的工作模块,他可以是连年获得教评优秀的金牌教师,也可以是指导硕博生科研、本科生竞赛的全能导师,还可以是带领青年学生畅游思想殿堂的引路人。
“我教书近40年了,但是每年上课我都要重新备课。”面对新一届的学生,王习胜第一堂课的任务就是收集学生心目中想听的课堂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课堂模式,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得到启发。“他们想听什么我就关注什么,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上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王习胜语重心长地说,“关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通过思想智慧去帮助学生、说服学生是我们要研究的。”每堂课的背后深入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师生间良性的互动和反馈,王习胜的课堂赢得无数师大学子的喜爱和诚服。
对学生保持贴切的人文关怀,是王习胜的教育出发点,让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培育人文素养则是他教育理念的落脚点。“一个人的人文性可能就是决定他事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参量。”关注如今的大学生对未来怎么规划缺少明确的方向,大多只是按照学期的时间按部就班的前行,不明白目前的所作所为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在哪儿,有的甚至掉入“躺平”的颓废主义陷阱,针对这些问题,乐教爱生的王习胜连续多年开展《大学之智》《我的大学不纠结》等专题讲座来启迪学生心灵、引导思想方向,为无数迷茫者立起了前进道路的方向标。谈及大学之智,王习胜强调人文性在提升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古言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文素养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度上,更是表现在日常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之中,大学不止是技能性的培养,更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天然课堂。
“我想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在当下受欢迎,在未来影响他们一辈子。”长年累月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与科研,“做思政教育而非单纯的文件解读”是王习胜明晰的教学理念,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是他秉持的课堂设计理念,“教学效果是课堂的,但教育效果实际是非课堂的,做人文关怀其实也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要真正在心理上、思想上尊重人、鼓舞人、鞭策人、关心人。”这是站上讲台多年来他所坚守的教育理念。他编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讲演录》,将每一次课都作为一个专题讲演的形式讲授,“这是对教学方法新探索的一种表达方式,要切实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正如《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只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搬运,这样机械的传输过程实非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存在的课堂。“要与时俱进、要因材施教。”这是从教37年的王习胜总结的教育箴言。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接棒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分内之事就是跑好这一棒。”人类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智慧的传递,学术研究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知识。王习胜将上一棒稳稳接下,正在努力传好下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