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榜样师大人】七十一载谱乡音,跋山涉水护文脉——记文学院方言采录调研团队

  • 时间:2023-11-29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校大学生记者团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孩子只熟悉普通话怎么与家里只会说方言的老人流畅沟通?疫情期间科大讯飞为什么紧急研发武汉话转普通话的语音识别合成系统?把“蹲”叫“跍”、把“妻子”叫“堂客”如果没有方言提醒我们要怎么理解古籍里的陌生词汇?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方言采录调研团队提交的调研报告《乡音何处寻:方言保护传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安徽省百县(区)的实地调研》斩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这支团队用足迹串起徽山皖水间的一座座村庄,寻觅藏匿在小角落的一口口方言,交上一份万字答案!

代代传承守乡音,齐心协力再创新

1952年,文学院教师孟庆惠开始带领团队前往乡村,开展对部分地区的方言调查与整理工作。同一首乡音,在文学院一代代师生的传承下至今已经谱写了71年。“正是因为有了往年调研累积的资料,我们今年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进行调研。”项目负责人王倩肯定地说。

安徽方言十里不同音又复杂难懂,团队提前系统性培训外地成员学习调研地点方言的发音特点;为保证队伍能与当地人沟通,团队尽量招募方言点户籍地成员;学校提供的专业设备难上手,团队就会把内部编写的《安徽方言童谣调查手册》发给成员,详细教授相关软件、录音设备的用法。“由于我们的队员大部分是女孩子,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大,未能深入更偏远的小村子找到更纯正的乡音。”尽管已经深入实践,王倩仍留有遗憾。

多年积累的调研资料为本次调研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本次调研也有着许多新的设计。”王倩详细介绍道。以往方言研究学理性更强,侧重于调查方言本体,而且大多数是运用原始、低效率的纸笔方法去记录。本次的调研侧重于调查童谣、民歌、戏曲等方言文化,致力于呈现安徽方言的生存现状和传承现状,探讨方言保护传承对策。此外,本次实地调研还借鉴学习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运用“音、像、图、文”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调研。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为传统的方言与当代研究架起了桥梁,大大提高了方言采集效率及效果,更为解决方言保护困境提出纾解之道。

方言困境重重现,见微知著寻出路

“总结实地调研材料,我们首创性提出了安徽方言在地理和历史角度呈现出过渡性、混合性的分布特点。”王倩谈道。他们以此为基础归纳出方言现存两大困境:活力方面,方言多样性急剧减少、活力值急速衰减;保护方面,政府、学界、企业、民众四大主体未能形成保护传承方言的合力。

困境找到了,保护传承方言的出路又在哪?

“我们团队分别从以上四大主体进行了详细撰写。”王倩进一步阐述,政府应履行主体责任,牵头协调、统筹推进;学者要聚焦应用研究,积极推动方言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科技企业要推动神经网络技术和方言大数据融合,研发方言语音识别合成系统;大众媒体应自觉以方言为创作素材,纠正大众对方言偏差性认识,树立方言资源观念,孵化方言传播品牌。

“我们之前和科大讯飞沟通过,看看能不能用我们的数据去建设安徽的语言识别合成系统。”王倩谈及,团队以科技赋能方言采录,通过语言编辑软件将方言素材加工后录入数据库,为语音合成技术、语音视频合成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材料。一方面,语音识别合成系统能为方言发音不标准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家里仅会说方言的老人沟通。另一方面,科大讯飞在疫情期间紧急研发的武汉话转普通话的语音识别合成系统,在促使外来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应急服务方面来讲,我们认为它很有开发的必要。”

多方推进加上社会需求,既要疏通上路保护,又要承接下路需求,将方言保护放置在学科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双重环境下,团队从困境入手多方面探究保护传承方言的出路,为方言保护提出了更多具有可行性的新思路,这也是团队的初衷所在。

笃行寻音护文脉,全力以赴共备赛

来自不同的地区,团队成员在方言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前期调研中,队员们又被分散指派到了不同的地点,王倩说道:“我们在交流沟通上磨合了一段时间,但通过不断地讨论、试错和调整,我们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团队默契。”团队内部明确分工,任务派发和修改反馈等各个环节都衔接得严丝合缝;王倩和副队长谋篇布局,清楚告知各部分写作要点,手把手教授写作技巧;全队积极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提升学习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我们团队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及时修改。”王倩回忆,备赛时期,学校请来的专业指导老师提出哪些意见,他们当天就改,第二天就给出反馈。

“没有成员的协助,我们的项目完全做不起来。”团队成员们都处在大三、大四这样大学最关键的阶段,“大四的同学要考虑考研、考编的升学、就业压力,大三的同学要考虑绩点的学业压力,我们确实很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用、经常熬大夜的情况。”在强压之下,方言采录调研团队选择咬牙坚持,成为一个个“时间管理大师”,合理规划时间,把事情细分到每一天。“我和他们说,每个人的工作不要做重了,也不要做少了,你做哪个部分就对哪个的部分负责到底。”如果在今年发现去年写的材料出了错,王倩会让当时的负责同学继续修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说我们的队员都在自己的部分写到了最好。”

调研报告里,他们写下:“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了方言,才有中国戏曲的争奇斗艳,才有民歌童谣的婉转动听。方言寄托的是家国情怀,体现的是文化多样性,见证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笃行、团结、努力,他们全力以赴地准备着这场比赛,凭学术之力、守护方言的文脉,斩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期许盈胸担使命,跨越时空递火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紧跟国家的步伐,团队畅想着项目的未来,王倩坦言:“我们希望项目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推进下去,以推广方言文化为基点,以小见大,促进整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研究汉语方言、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推动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交流做出更多的贡献。”王倩说到,团队后续工作会以深入皖南、皖西南等地区收集方言文化信息及对已采数据进行后续整理、分析和研究为主,并推进出版有声书、开发小程序、制作新媒体视频,向更多的人推广乡音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汉语方言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了解和关注地方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我们希望接力项目的成员在了解方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前提下,准确地记录方言的发音。并且要多与当地人交流,听取他们对‘记录和呈现方言’的意见。”真正热爱方言、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能够与同伴交流协作、拥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王倩认为这是项目接力者应有的特质。“我们还希望能够招募到更多男生,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让团队能去发掘更深或还未被发现的乡村,去收集他们口中很可能10年、20年将会消亡的乡音。”

“最后,祝愿学弟学妹们在记录乡音这个项目中取得更多的成果和收获!”寄语接力项目的后来人,王倩满怀期望与热忱。

(采写/李美莹、汪祖慧、王光甫、朱奕华;编辑/陈玥羽)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