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张方教授课题组在生物学顶级期刊《Current Biology》(Cell子刊,5年平均影响因子=11)发表题为《Female frogs communicate with males through blinking(雌蛙向雄性“暗送秋波”)》的文章。生命科学学院陈潘博士与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刘姝文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张方教授为通讯作者,参与本研究的还有生命科学学院武亚涛博士、在读硕士研究生刘国卿以及地理与旅游学院青年教师金莹莹。安徽师范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Science》(科学)杂志报道了张方教授课题组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成果(报道链接: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flirting-female-frogs-blink-beckon-potential-princes)。
在动物进化史上,蛙类祖先是第一种登陆生活的类群,现存蛙类几乎都具有眼睑结构,可以完成眨眼动作。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为我国特有物种,是第一个被证实可以采用超声通讯的蛙类。在性选择研究中对于雌蛙会选择什么样的雄蛙国内外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但是对于雌雄蛙近距离求偶互动过程尚不清楚。张方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推测眨眼行为可能在雌性凹耳蛙性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野外自然抱对、控制实验下抱对以及视频回放实验证实了该假设。即雌性凹耳蛙会给心仪的雄蛙发出眨眼信号,收到眨眼信号的雄蛙才能顺利抱对,否则会被雌蛙踢开;同时雄蛙对雌蛙眨眼回放信号表现出选择性偏好。本研究首次证实蛙类中存在眨眼视觉信号,表明这种信号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灵长类,而同样可能存在于其它脊椎动物中。
鉴于本研究的新颖性,期刊编辑与四位审稿人均给出了高度评价:“You will see that our referees all find your work potentially very interesting”(你们会发现我们的审稿人都觉得你们的工作很有趣);“Blinking behaviors in nonhuman animals have generally been studied very little so work in this area is valuable”(非人类动物的眨眼行为通常很少被研究,因此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是有价值的);“I thought this was a question that could be of interest to a wide number of readers. I enjoyed reading this correspondence and think the hypothesis is interesting and plausible. I also liked that the study approached the question via multiple avenues”(我认为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我很喜欢读这个稿件,认为这个假设很有趣,也很合理。我还喜欢这项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I think this is an interesting article that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animals can signal to each other through subtle behaviours, which may be easily deemed insignificant from our human perspective”(我认为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它强调了一个事实,即动物可以通过微妙的行为向彼此发出信号,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很容易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This is a most interesting study that I'm sure will be of interest to a wide readership”(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我相信它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
张方教授课题组自2010年起开展凹耳蛙研究,至今已有14年。陈潘博士一直从事鸟类、蛙类等动物行为学研究,现为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青年委员。该课题组已在《Current Biology》、《Frontiers in Zoology》、《Journal of Zoology》、《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Current Zoology》、《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PLoS One》等国际期刊发表一系列凹耳蛙研究论文。该项研究是张方教授课题组在蛙类通讯行为研究方向的一次重大突破,对于认识动物视觉信号的起源与进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1640073; 31872230;32201267)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