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学院 钱芳)3月30日下午,中文系86届校友、教育部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根友教授应文学院之邀,在四楼会议室做了题为“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命中率漫谈”的学术讲座。文学院党委书记余大芹、院长储泰松、副院长王昊、俞晓红、副书记戴和圣与文学院及兄弟学院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场聆听。
讲座开始之前,储泰松院长对吴根友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代表文学院接受了吴根友教授馈赠的新著《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讲座伊始,吴根友教授深情追忆了三十余年前在赭山之麓、镜湖之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由此引出当前学者们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申报而生发的治学问题——如何在“概然性”与“内功”之间取得平衡?吴教授坦言,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成功与否确乎存在一定的概然性,然而不能过分放大这种“概然性”,我们更应关注学者自身的“内功”——扎实的研究基础与足够的前期成果、在教学中积累学术问题、有准备且系统的读书以及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
围绕“如何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命中率”这一话题,吴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申报及评审经验,从“凝练选题、瞄准空白”“学术综述深入、学术问题明白”“良好的论证”“要与自己的前期成果密切相关”“参考文献要相关且典型”等角度对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撰写应注意的一些事项予以周详说明。他指出,新颖的选题一方面来自于在一个专业领域里长期的坚持,另一方面亦源于密切关注本领域里的学术动态与基本问题。笃实的文献综述必须凸显个人选题在学术链上的地位,要突出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及学术价值。良好的论证应从三个维度着眼:一要站在外行能看懂的角度展开论证,二要使论证过程合乎逻辑,三要使预期的学术成果合乎实际。吴教授建议年轻教师借助申报课题的机会,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选题的确定上要考虑个人的学术兴趣与时代风气。他强调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应有真切的研究基础与对学术虔诚的态度,要相信学术共同体,并以“运气垂青有准备的人”勉励在座的青年教师。这次讲座既紧扣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要求,又不时佐以自身研究的具体案例;既有对于哲学进程的真知,又有关于文学妙赏的灼见。
储泰松院长在总结中指出,关于如何选题、如何展开学术研究,不少教师并不是十分清楚,吴根友教授翔实的分析与精准的指导,不但对教师提高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具有很大的启发,而且对从事学术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