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王月亭 图/宁文静)6月5日晚,学海导航系列讲座之“杜诗的深度”在花津校区教学楼2050203教室如期开讲。校友、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怀东应邀为同学们带来一场深度与风度并存的讲座,文学院教师叶文举、李建栋和近百名学子到场聆听。
吴
教授以回溯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场,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并引出诗人杜甫生平。
吴
教授重点介绍了杜诗价值和综合特点两个方面。
吴
教授首先指出,杜甫的诗歌虽然流芳后世,与李白并称“李杜”,但杜甫的生前地位却和太白迥然。他以自己所搜集的杜甫与盛唐诗人交往的详细情况为例证,重点比较了杜甫与李白的关系。
吴
教授指出,杜甫生前所辑诗歌选集多未录其作品,可惜杜诗光华直至后代才逐渐被发现,是可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诗从中唐开始脱凡入圣,白居易在著名的《与元九书》中只评赞唐代四人之诗,其中“诗之豪者,世称李杜”,而白居易以为杜诗“又过于李焉”,杜诗始被称为“诗史”。至于宋明以后,杜诗的赞誉愈高,世人便知杜甫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其诗为诗史,其手法集天下之大成,其人也被尊为“诗圣”,赞其仁爱之心,大爱情怀。
在具体论述杜诗的深度与综合特点时,
吴
教授引前人语评,指出杜诗深度是思想内容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吴
教授以《月夜》一诗为例,详尽介绍了这一首诗的突破与妙极之处,又举以《春望》、《石壕吏》二诗,对比展现杜诗风格多样的诗体形态,最后,
吴
教授总结了丰富的诗史内容的三个特点:细节生动真实,平民化的视角以及诗人关注国家命运、同情民生疾苦的立场与情感。
讲座结束后,
吴
教授与同学们展开深入交流,分享自身体验与感悟。
叶文举
教授对讲座做简要总结,他指出,
吴
教授从理性层次与感性角度相结合测角度,以亲切活泼,极富现代化的语言,温情地阐释、深刻解剖了杜诗之深度。本次讲座不仅有利于提升同学们古典文学境界,更好的知人论世,体味古典诗歌魅力,同时也为文学院学子提供了对文学与人世更加广阔的理解思路与深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