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丁凯莉 摄影/夏晓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我校外国语学院校友尚必武教授,5月19日下午在外院会议室做了题为《当代英国小说的非自然叙事:范式、作品与阐释》的报告。外语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聆听和交流。报告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张德让教授主持。

尚必武从“学术事件到文学事件:自然中的‘非自然’”谈到“学术事件的启发性”,“‘小说终结的谎言’”,“‘十字路口’与不可能的故事世界”,“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当代英国小说的非自然叙事”。他说近年来,非自然叙事学已经发展成叙事理论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新范式,是继认知叙事学之后一个最重要的新方法”。对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
他认为就当代英国小说的非自然叙事研究而言,除了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非自然的空间四种类型来考察之外,还可以从更多特征层面来加以考察,譬如笔者之前所论的“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等。“非自然叙事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其改变文学创作的现有技法,推陈出新。”这种创新性的文学表达凸显文学的虚构性本质、挑战人类的阅读认知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当代英国小说的非自然叙事是为了更好地指向当下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和道德的最大问题”(the biggest social and moral questions)。这也是小说家们的非自然叙事的价值所在。
尚必武引述《< 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导言》“小说家为人类在社会不公上的共谋提供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他们自身对最终答案的缺乏,以及他们对围绕我们的道德世界的多维探索,指向社会和道德的最大问题。通过塑造想象的生活,小说或许可以由此展现一个文化所最渴求的或最害怕的东西。在阅读的小说中,我们或许可以听到巴赫金所说的真理的各种版本之间的对话,而这个真理就是小说对真理自身的独特动态性版本。(Richetti, 2005: xiv-xv)”
张德让说尚教授非常善于讲学术故事,能够自由的在理论和文本之间自然穿越,具有国际视野,也积极的参与国际学术,能够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非常有激情,不仅有学术的激情,而且对母校具有深情,长期关注母校的发展。
尚必武:文学博士/博士后,美国国家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re)Fellow,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兼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 (De Gruyter)杂志主编,arca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ry Culture (A&HCI)、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ESCI)、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等杂志编委,RAVEN: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Varieties of Explorations in Narrative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丛书顾问编委,以及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HCI)、arca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ry Culture (A&HCI)、Neohelicon (A&HCI)等国际权威期刊“特邀主编”(guest editor),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主要从事叙事学、文学伦理学、英美文学研究。在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HCI)、《外国文学研究》(A&HCI)、《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荣获教育部、上海市等奖项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