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师大

我校黄松教授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e-letter文章

  • 时间:2020-03-20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报告人 时间
地点

本网讯(生命科学学院)2020317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黄松科研团队与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和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在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e-letter文章:Saving the Giant Salamander: Hope and action(拯救大鲵:希望和行动)。文章总结了作者过去二十多年的科研成果,提出了拯救中国大鲵的具体方案。

文章第一作者是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彭丽芳,通讯作者黄松教授。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的、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生活在山谷森林溪流中,周边植被茂密,生境异质性高,溪流中有若干深潭和众多回水湾,主溪流水流湍急,回水湾水流平缓,水质凉爽清澈。由于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大鲵在野外常呈点状分布:只生活在少数生境合适的溪流中,而不是出现在分布区的每条溪流。成年大鲵是其溪流环境中的顶级掠食者,强壮、孤独、凶猛。他们食量大、食谱广,几乎会吃掉可以遇见的任何动物,包括各种溪流鱼类、溪蟹、鳅、黄鳝、蛙、蟾、鼠类、鼩鼱、蛇、水生昆虫及其幼体等,甚至体形较小的同种大鲵个体。

上世纪后期,栖息地丧失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鲵在野外几近灭绝。非法贸易和长途运输使得众多大鲵繁殖场遗传混杂。2018年,科学家发现了大鲵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分化,甚至达到物种分化的程度,并证实了养殖场中大鲵严重的遗传同质化现象。这可能是为什么养殖场 大鲵放流到野外,不能恢复野生种群的原因之一,尽管国家在政策,管理,资金投入和公共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幸运的是,数百尾活体野生型大鲵目前依然保存在国内一些养殖场中。从科学意义上看,它们是拯救大鲵的最后希望。必须立即采取保护行动:进一步调查并标记活体野生型大鲵,确认其遗传背景,将相同地理种群的个体整合到当地养殖场,加强人工种群遗传管理,避免近亲衰退和远交衰退,加强防疫和检疫,建立遗传上和身体上都健康人工种群。最终,将遗传背景明确的健康的子代大鲵成体,分散地释放到历史上曾经有大鲵生活过的溪流中。而不是成批地释放未成年的个体到较低海拔的河流中。

相关研究得到了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2019HB2096001006项目支持。

据悉,由于大鲵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全球知名度,本文确定了中国大鲵的英文专有名词: Giant Salamander。无需冠以中国“Chinese”一词,Giant Salamander就特指中国特有的大鲵。

黄松团队在大鲵保护生物学实践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活体野生型”个体在大鲵保护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幸存在各养殖场中的活体野生型大鲵是恢复大鲵野生种群的关键。

黄松教授介绍说:过去20多年,在政策上、法律上、管理上、资金上、科研上、社区教育上,我们国家对大鲵保护付出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努力。目前急需的是技术层面的保护行动。相信未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按照文章中提出的具体思路,有望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恢复大鲵的野生种群。

文章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1/989.1/tab-e-letters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