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科研与创作上捷报频传,一举获得国家级项目4项,分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而这显然不是全部,据统计,自2012年至今,美术学院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安徽省哲社科项目7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4项。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以及科研处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宝剑风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术学院作为一个注重专业创作实践的学院,长期以来,学院教师在科研与创作两者的关系上存在思想认识偏差,对于创作比较重视,而对于科研则认为无足轻重,在项目申报、论文发表上积极性不高,致使美术学院犹如一个跛脚的巨人,严重制约了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自2013年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痛定思痛,决心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在科研与创作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此,以务实的精神,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切实推进,逐步取得成效。
制订科研政策,完善保障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学院教师的科研和创作积极性,必须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例如,为了调动教师的项目申报热情,学院制订了《美术学院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奖励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申报教育部和国家级项目,只要撰写申报书,参与申报,就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一下子调动了教师的项目申报热情,项目申报数量节节攀升:自2013年至今,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累计5人次,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6人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6人次,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人次。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蜕变,这成为美术学院能够取得多项国家级项目立项的重要保障。对于成功立项或者在全国美展获得较好名次的教师,依据学院制定的《美术学院科研与艺术创作成果计分及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此外,还出台了《美术学院科研项目培育办法》,每年由全体教师自拟选题参与申报,然后从中遴选一批优秀项目,进行培育和扶持,最终以获得国家级和教育部项目的形式结项。同时,为了鼓励全院研究生也积极参与科研,杜绝以往研究生只要出钱,就可以在低端刊物发表论文的现象,学院制定了《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对发表论文等级作出了详细规定,旨在引导学生向高级别刊物发表。

推进学科平台,加强科研队伍
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快速发展,需要以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学科平台作为后盾。为克服以往学院教师在科研上单打独斗、研究方向分散的弊端,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平台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学院在原有美术研究所、美育研究所、艺术设计研究院的平台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成立了徽派艺术研究院和铁画艺术研究院,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徽派艺术”。以此为基础,组建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团队,进一步凝聚研究方向,重视学科交叉研究,以此带动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申报、高级别期刊学术论文的发表。从2013年至今,依托徽派艺术研究院和铁画艺术研究院这两个学科平台,已经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安徽省哲社科项目5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4项。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重中之重,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方面,鼓励专任教师在不影响专业创作的前提下,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另一方面,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招聘卓有成就的领军人物和高级人才,以及有潜力的、急需的毕业于国内外重点院校和专业院校的青年才俊,不断充实到科研队伍中。从2013年至今,学院先后引进博士4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的硕士14人。
同时,鉴于院里的青年教师比较多,在科研上热情高,但能力不足的原因,学院积极为他们创造科研条件,给予鼓励和扶持。学院于2014年专门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听取大家在科研和创作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逐一解决、落实。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境)内外重点院校进修或访学,开拓国际视野,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学科发展储备良好的梯队人才。学院先后排遣6名教师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访学,2人赴境外高校访学,1人到韩国攻读博士学位。学院的这些措施已经结下累累硕果,2014年和2015年分别从天津美术学院引进的毕业生刘光和刘超,在进校工作的第一年就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
强化科研指导,注重督促管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美术学院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科研成绩的大跨步发展,与学院在项目申报过程中付出的精心努力分不开。每一年的项目公示之日,便是新一年的项目申报开始之日。为提高教师的创作水平,拓展创作思路,学院会利用每年暑假之际,克服酷暑等不利条件,由院长、书记带队,组织各专业教师到皖南地区进行写生和创作,回校后举行教师作品展,以此为教师参加国家展览和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奠定基础。
在项目申报书的撰写过程中,学院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就项目申报作专题报告,并对教师的项目申报书,从选题到论证实行一对一点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改进研究方法、开拓研究思路。此外,学院领导在课题申报过程中,也全程参与,重视集思广益。例如,为充分了解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政策和动向,积极派遣教师参加安徽省文化厅在合肥召开的申报动员会,回来后,召开碰头会,充分汲取第一次申报集体项目失利的教训,重新酝酿和敲定选题。在得知集体项目进入复评后,又由高飞院长和陈克义副院长亲自带领刘坛茹和郭兵要老师,到合肥参加文化厅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集体项目培训会和模拟复评,请专家给予指导。在进行复评时,王继民书记、王刚书记和高飞院长、詹学军副院长先后亲赴北京参加复评。为了精心备战第二天的复评,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课题组不顾路途的疲劳,熬夜修改PPT和进行预答辩,一直忙碌到凌晨3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坚持申报,终于在2016年获得了《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立项,成为自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以来,安徽省第一个由高校立项成功的艺术人才培养项目。
在科研管理上,学院既重视课题的申报过程,也重视课题立项后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及时督促教师按期结项。在科研项目的开题和实施过程中,学院会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指导,尽一切可能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2015年,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刘光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国粹——徽戏》项目后,亟需一间专门用于创作的工作室,学院便从紧张的工作室中腾出一间供其使用。在开题当日,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还专门到工作室进行现场观摩和指导。学院还实行项目中期检查制度和年度考核,以此准确掌握教师科研和创作进展情况,保障教师按时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

美术学院领导亲自到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刘光的工作室指导创作
推广科研成果,实现社会服务
一项科研项目的结题,并不意味着终结,更重要的是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这对于很多科研机构而言,是一道难题,也是摆在美术学院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高度重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通过与企业、社会机构洽谈联系,多措并举,极力实现美术创作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社会进行专业服务,提供政策咨询。
例如,学院与“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签约,负责四件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分别是高飞的《王茂荫与资本论》(油画)、刘玉龙的《工业巨子周学熙》(油画)、李方明的《革命家王稼祥》(油画)和吴同彦的《芜湖开埠》 (国画)。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美术学院受安徽新四军纪念馆之邀,花费一年余时间,创作了 30余幅反映新四军战斗和生活场景的系列主题性美术作品,以此纪念抗战胜利和革命先烈。学院还积极与芜湖储氏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合作,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画艺术的开发,并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为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美术学院通过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在科研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高级别期刊论文发表和横向项目的拓展以及专利申报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美术学院必将汲取之前的经验和教训,用一步步踏实的脚印,去创造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