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快讯

【社会实践·在路上】法学院学子积极践行法治精神 投身法治建设

  • 时间:2015-07-3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本网讯 法学院)法行盛夏,青春实践。自7月8日法学院201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全院34支实践队,共400余名师生奔赴全省各地,围绕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这一主题,注重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时代热点、专业特色、地方需求“四个结合”,开展了普法宣传、基层社会治理调研、志愿服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积极投身法治建设,引领法治风尚,紧扣有利于青年自身成长成才和“实践育人”的目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聚焦“法治安徽”,续写江淮普法新篇章
    法治安徽建设是我省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作为法治安徽建设的重要内容,“江淮普法行”一直被学院作为品牌实践活动长抓不懈。今年是全面完成“六五”普法规划的收官之年,多支团队奔赴合肥、巢湖、安庆等地,深入基层法院、派出法庭、镇司法所及居委会等机构开展普法实践及调研活动。在铜陵市铜霞社区,学院联合社区以校地共建模式成立大学生实践基地,院长彭凤莲、铜陵团市委副书记方小雄、学校团委副书记刘长生出席了实践交流会暨基地揭牌仪式。在芜湖市白马街道,队员们在实习一周后开展了“法治安徽建设——社区农村基层人员工作困境”课题的调研活动。在安徽工业大学,队员们利用课间和就餐等高峰期向在校生发放了400多份宣传资料,耐心解答同学们关于法律方面的疑惑和问题。在巢湖沈巷镇黄庄村双管小学,队员们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孩子们普及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两部法律,并告诫孩子们注意暑期交通安全。队员们通过调查问卷、普法宣讲等形式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普通公民遵法、守法、用法、护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关注 “社会治理”,调研基层改革新成果
    改革和创新是当前社会的最强音,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实践期间,队员们深入基层一线,就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等问题听民声访民意。在芜湖市鸠江区二坝镇,同学们与镇领导一起举行座谈,之后深入乡镇农村调研。在六安市裕安区迎水村,队员们和村主任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内容包括迎水村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村委会的组织架构、人事分工安排以及村民理事会的职能和履职情况等。在繁昌县繁阳镇,同学们就政府权力清单展开调研,同学们在了解当地权力清单制度的制定、开展过程以及现状后,提出了该制度后续的运行想法以及自己的困惑,并与相关领导展开讨论。实践队员们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平台优势,获得了大量调研数据,通过这样的实地调研和信息分析,为后期的成果整理和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结合“创新创业”,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
    学院积极创新高校——司法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13、14级卓越司法班的80名同学们分别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习、见习活动,在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等10多家公检法机关锻炼实践,进一步增强职业能力素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法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市场调研、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政策法律服务宣讲等活动。通过指导学生“互联网+”比赛、扶持青创园法律咨询服务公司创业项目等形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暑期社会实践对于法学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完善知识结构,也更利于在国情教育中,充实自我,锤炼青春,坚定心中的法治梦想。”实江淮普法行总队长丁廷威谈起实践感悟时这样说。在持续近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过程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躬身践行法治精神,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未来实践者,彰显青春责任,展示良好风貌,受到社会好评。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