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生科院 汪勇 莫雪霈 张磊/文 蔡晓东/图)生科院赴铜陵“博爱·江淮环保行”实践团队连续三年在铜陵地区进行环保调研及宣传活动,借力中国文明网、中国环保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环保理念、普及江豚保护意识。2015年7月,团队以“留住江豚的微笑”为主题,15名志愿者在指导老师张磊的带领下,再次奔赴江豚生长摇篮——铜陵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继续为铜陵乃至沿江各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科普宣传爱江豚,调研走访百姓家
充分学习江豚保护相关知识,走进基层听民声、知民意,是实践团队做好环保宣传的基础。7月12日,志愿者们顶着炎炎烈日奔赴铜陵市淡水豚国家级养殖基地,先后参观了江豚养殖观台、水生生物宣教馆、生态馆等,了解江豚生存能力与生存现状,学习长江流域濒危物种相关知识;7月13日,志愿者在对江豚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来到铜陵长江沿江地带及周围街道社区进行长江水质采样检测和江豚保护知识宣传。在用专业仪器对多位点长江水质进行调查后,志愿者们奔走在渡口和附近社区,耐心的开展保护江豚的居民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参与居民达256人次,回收有效问卷回复200份。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居民对江豚有较深了解,但由于江豚保护没有得到规范、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仍有部分民众对保护江豚意识淡薄。志愿者们在充分学习了解江豚生存方式及其保护措施后,更加坚定了宣传保护江豚的环保理念的决心。
环保访谈寻源头,保护家园共行动
由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生态问题多种多样,而环境治理应借助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力量。7月14日,在完成沿江水质调研及居民问卷调查后,实践团队来到了铜陵市农委渔政站和新民污水处理厂,针对江豚生存现状产生原因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寻求答案。新民污水处理厂的王厂长从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成分、处理方式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向志愿者们做了详细讲解,并指出江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污染,大力改善长江水质还需重视客观规律,并做好中长期规划;铜陵市农委渔政站的李主任也对志愿者们的有关疑问进行了解答,在谈及渔民过度捕捞是否会引起江豚等水生生物食物锐减的情况时,李主任介绍说,渔民保护水生生物意识日渐增强,主观保护水生生物能动性近年来有所提高;水生生物食物锐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包括工业废水污染水质、水电建坝影响鱼群洄游、长江航运负荷较重等。经过一系列的调研访问,志愿者们对长江生态环境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并明确了江豚濒危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做好保护江豚知识宣传奠定了良好基础。
留住江豚的微笑,守护碧水和蓝天
7月14日,实践团队联合安徽大学环境保护协会于在铜陵市中央广场举办爱豚答谢晚会,以爱豚之心共同向铜陵市民宣传江豚保护相关知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为生态环保事业出一份力;7月15——16日,实践志愿者们走进铜陵市铜山社区开展以“保护江豚”为主题的环保教育活动。在社区幼托所,志愿者们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给小朋友上了别开生面的环保教育小课堂,使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活动受到学校、学院和铜陵市领导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家存,教务处处长席贻龙,铜陵团市委副书记方小雄,学院党委书记袁兴龙、团委书记汪倩倩等冒着烈日高温亲切慰问“博爱·江淮环保行”保护江豚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并与他们座谈交流。领导充分赞誉了团队的实践活动,肯定了志愿者们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鼓励志愿者们继续努力,为保护江豚、建设生态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
环保宣传成果多,媒体关注反响好
7月17日,实践团队于铜陵市皖江游园至天井湖一带开展绿色毅行活动。志愿者步行队伍历时三个多小时,穿梭于铜陵市区的街道小巷,成为一道清新靓丽的风景线。志愿者们发起“筑梦青春,环保出行,共护江豚”的倡议,受到市民的积极响应,他们表示要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7月18日,团队在铜陵市螺狮山广场举办环保宣传成果展,内容丰富的展示分为“照片墙展区”、“宣传展板区”、“手绘江豚区”、“制作江豚区”、“视频播放区”和“万人签名区” 等6个展区,广大群众纷纷主动热情参与。志愿者们在环保宣传的过程中深深体会,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环保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铜陵市民所接受,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怀揣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爱与责任心,始终坚持奔走在环保第一线。据统计,本次实践活动共召开会议近20次,活动开展地点10个以上,培育环保志愿者达200名,直接影响2000余人。活动受到了搜狐新闻网、中国环保网、中华环保宣传网、环境与生活网、安徽新闻网等11家媒体跟踪报道32篇,校院网站报道13篇,铜陵市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活动进行同步直播。活动借助微博、微信、Myouth等新媒体平台获得广泛认同,校团委及师大蓝天五期优秀微博展中,连续四期展示活动微博,并受到安徽共青团、铜陵共青团、芜湖镜湖区共青团和南京守望者在内的12家微博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