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快讯

历史学院举行杨国宜教授藏书捐赠仪式

  • 时间:2021-11-16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本网讯(历史学院 王越)11月10日下午,历史学院杨国宜教授藏书捐赠仪式在学校赭山校区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行。杨国宜教授,学院党委书记顾凌、院长刘道胜,王世华教授、吴晓萍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孙新文副编审,学院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等共计20余人出席捐赠仪式。仪式由学院副院长梁仁志主持。

梁仁志首先代表历史学院对杨国宜教授无私捐赠的慷慨之举表示衷心感谢与敬佩,并回顾了杨国宜教授投身教育事业,为安徽师范大学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辉煌经历;讲述了杨国宜教授立足学术前沿,笔耕不辍,九十二岁高龄仍在著书立说、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梁仁志期待以本次藏书捐赠为契机,使更多学人受益于杨国宜教授的学术精神和思想内涵,历史学院将做好赠品的收藏、整理、宣传,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更好地服务和激励后学,以杨国宜教授为楷模,肩负使命,奋发进取。

刘道胜为杨国宜教授颁发了捐赠证书,教师代表与研究生代表分别和杨国宜教授合影留念。

座谈会上,杨国宜教授向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治学经验。他谈到,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培育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活跃在政界、学界各领域,鼓励师生们要以各位优秀校友为榜样,延续历史学院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他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定历史主义和实用主义两大原则,明确学术研究的现实功用,对历史上的任何思想、制度的研究,都要以体现现实功用为目的,如果失去了“用”,那么研究之“道”被描述地再天花乱坠也是没有价值的;其次,要重视对史料的整体把握,在确立研究问题之后,要充分收集史料,坚持论从史出,对史料的掌握越完整,立论也就越踏实;最后,强调做史学研究就要有坐“冷板凳”的觉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史学研究不能有急功近利的风气和投机取巧的手段,一方面要通过长时段的深思熟虑厘清研究的逻辑构架,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的资料梳理把握史实的完整度和准确性。并且要脚踏实地,走潜心研究的“大道”,不要钻偏题、怪题的歧途。

捐赠仪式与座谈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杨国宜教授与师生们的亲切互动中圆满结束。

杨国宜教授,四川省南部县人。195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通史研究班,毕业后留校工作。后调任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导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和历史系的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唐宋辽金元史、安徽古代史等课程。屡获教学优秀奖、教书育人奖、第二课堂优秀奖。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