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27日,由历史学院主办的安徽师范大学第七届“地域徽州:经济·文化·社会”研究生暑期班如期进行。根据暑期班日程安排,前四天为学术讲座和学员学术交流,后三天为徽州实地田野考察。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5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本次暑期班。
21-24日,先后有8场学术报告在安徽师范大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厅举行。学术报告分别由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教授、副院长韩家炳教授、副院长丁修真教授和康健副研究员主持。
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千里之行——明清徽商与商编路程图记》阐述商编路程的由来、类型、内容以及徽州商编路程与社会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对商业史、社会史和历史地理的研究颇多助益。清华大学阿风教授作了题为《古文书学的兴起与近代史学的发展》的报告,细致梳理了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古文书发展历程,主张要重视历史文献的考证。浙江师范大学胡铁球教授《明清百姓避役避比的主要手段及其影响》通过讲解百姓避役手段的类型,揭示了避役手段对土地市场、赋役制度、乡村内部包揽网络、宗族势力的影响。安徽大学董乾坤副教授《以账为凭:账簿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商业化》结合自身搜集的原始账簿,强调账簿文书归户的重要性,并对账簿在不同区域的普适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安徽师范大学郑小春教授《明清徽州民间纠纷文书与乡村秩序》对纠纷文书的分类作了详细讲解,认为徽州民间纠纷文书涉及诸多学科研究领域,有助于推动徽学研究走向深入。曲阜师范大学吴佩林教授《明清档案中主要交代词的标点方式》强调明清档案中标点符号规范使用的重要性,认为规范使用标点可以准确理解档案结构与内容,有助于同类文书的规范整理。安徽师范大学刘道胜教授《户籍与明清徽州基层乡治》结合丰富的民间文献,梳理明清时期户籍制度的演变轨迹,强调制度和社会实践中要存有问题意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张玲《徽州的宗族与商业资本运作:纪念我的导师剑桥大学周绍明教授》通过回忆周绍明教授研究徽州商业的起因、经历,详细介绍了周绍明教授关于研究徽州社会经济的认识,周教授注重历史发展的过程本身,坚信社会底层、乡土社会的智慧和理性。
每场报告由专家主题讲座为主,并有学员论文汇报、学术互评等交流环节,授课形式多样、学术内容丰富,与会师生在学术交流中受益良多,带来了别样的学术熏陶,有力地拓宽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界交流活动良性发展。
为了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在暑期班专题学习结束后,暑期班提前谋划、准备,选定具有典型徽文化特征的徽州古城、徽州历史博物馆、渔梁坝、叶村、大阜、瞻淇、篁墩、蜀源等村落作为本次实物参观和田野考察的地点。25日下午,全体学员前往徽州古城、徽州历史博物馆,随后沿着新安江畔前行,领略渔梁坝风光。26日考察前往叶村、北岸、大阜等村落考察,了解洪、吴、潘等宗族发展情况。当天下午,学员们来到历史文化名村瞻淇考察。学员们漫步古巷,聆听瞻淇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为迎接暑期班老师和学员,村民们专门组织了一场当地的非遗文化的鱼灯表演,活动大约持续一个多小时,舞鱼灯队伍气势宏大,鱼灯展示与表演动作巧妙结合,学员们融入其中,体验了一次接地气、有烟火气的徽州民俗文化,纷纷表示很高兴能够来到瞻淇体验渔灯活动,非遗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发扬光大地宣传出去。27日,暑期班学员前往篁墩考察,了解徽州宗族“圣地”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演进;在蜀源考察,了解程、鲍等宗族演进和聚落发展进行情况。通过三天的徽州实地考察,学员对徽州当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专家在学术讲座中讲述的徽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研究生院大力支持下,在历史学院的全程指导和精心组织下,第七届“地域徽州:经济·文化·社会”研究生暑期班顺利举办。在此期间,全体学员认真聆听学术讲座,进行实地考察,对绚丽多彩的徽州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次研究生暑期研习班充分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校徽学研究的影响力,加强了与不同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今后的暑期班将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完善活动细节,为国内外各高校研究生搭建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