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擦亮师范底色,历史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在学位点负责人、历史学科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王彦章等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开展“理论+实践”教学活动,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专业实践与论文写作”“研究生与本科生混合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组织校内实训、开展“名师进课堂”、参加一线教研活动等工作切实完善教育硕士和本科师范生培养机制,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躬耕实践,以实训固本培元
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学院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形式,打造教育硕士和优秀师范生校内实训常态化机制。三年中,王彦章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坚持每周六上午组织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研究生和本科师范生进行校内实训活动。校内实训分为包含讲课、说课、史料汇报、课件汇报四个环节的展示阶段,以及学生互评与老师点评的课堂评价阶段。学位点积极邀请安徽省第四届“教坛新星”储蓉蓉等中学教学名师参与实训指导,进一步构建多元化实训工作机制。
通过实训,一方面帮助学生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紧跟中学历史教学的前沿研究,另一方面提高教学实战能力,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对学生理解教材、整合内容、提升教学技能等方面具有深远指导意义。2023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的张楠同学十分感慨:“我之前从未有过这样大家集中到一起,共同磨课提升的经历,现在校内实训给我提供了锻炼学习的机会,这让我对以后的求职感到非常心安。我坚信通过实训我一定能巩固基础,朝着优秀历史教师的目标不断前进。”
协作创新,以教学引领培养
学院除了依靠常态化实践教学之外,还积极实施多方深度参与的教师培养新模式。依托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坊,与中学名校联合制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组建教学团队,实行“双导师”培养,共享课程资源,构建“名师讲堂+轮转见习+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同时,积极落实学校暑期小学期工作,着力着力打造金牌教案、金牌教练、金牌师范生“三金”工程,利用暑期开展多样化教学训练,通过中学名师现场授课示范、说课示范、研讨交流、前沿讲座、教学实践等活动,磨练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教案设计能力、板书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课堂设计能力、气氛调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学以致用,以比赛彰显成果
学院充分贯彻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教学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已经形成“院级比赛—校级比赛—省级比赛—长三角级比赛—国家级比赛”五级教学技能竞赛机制,让学生在各级竞赛中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确保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地见效。2015年至今,教育硕士研究生参加并获得全国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学大赛、“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优秀教学设计奖8项;参加并获得长三角历史学师范生“四史”教学技能大赛、安徽省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师范专业教学技能竞赛等省级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2项。
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素质,就业竞争力充分彰显。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效显著,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3年内就业率达92%以上,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历史学院毕业生入职后适应期短、发展快,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出了全面部署。历史学院将努力扛起基础教育振兴时代之责,积极响应学校坚守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的办学使命,丰富教育硕士和师范生的培养体制机制,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