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生科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学院的通力协作下,2018年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科平台建设、科学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建章立制,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学院召开学科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学科建设计划,邀请韩斌院士等杰出校友参加学院学科建设座谈会,为学院一流学科发展建言献策。一年来,学院制定和完善了《生命科学学院学科建设科研业绩积分办法》、《生命科学学院教学与科研核心指标完成奖励办法》和《生命科学学院学术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激发广大教职工创新的内生动力。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学院设立了“科研平台专项基金”,并制定了管理办法,首批14个项目获得立项,共资助42万元经费。
搭建平台,响应国家发展战略
学院积极申报和打造新平台,以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针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成立了《安徽师范大学长江流域生态研究院》,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预测和预警等研究提供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2015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等多项政策。为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以及《安徽省“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学校筹备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学院目前已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始多方位的合作洽谈,包括基金申报、学位点建设、科研机构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以及双方公共科研平台的开放等,部分领域已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
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筹)的建设基础上,学院成立了《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组学与健康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并在科技厅网站完成备案;完成了《基因疾病与健康生物医学》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为芜湖市创新之城、皖南医疗服务区、区域医疗中心等建设培养学科交叉的高端人才以及给予先进技术的支撑奠定了基础。
狠抓质量,全面提升论文水平
自学院连续2年实施生命科学学院《学科建设科研业绩积分办法》、《教学与科研核心指标完成奖励办法》以来,对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促进作用已初见成效,2018年共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JCR一区论文3篇、二区论文6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好于往年,也是最近几年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加强交流,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学院的学术交流蓬勃开展,学术活动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举办了“第十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分论坛”、“安徽省第十八届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协作会”以及第四届“生命与健康”高端论坛。


先后邀请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舍尔(Arieh Warshel)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杨焕明院士、美国哈佛医学院迪姆·格拉季舍夫(Vadim N. Gladyshev) 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奚传武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麦戈文医学院童青春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强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邱小波教授、浙江大学邱英雄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胡荣贵研究员、中科院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谢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等20余位海内外杰出校友及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院讲学60余场。




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学院也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第二届世界绵羊大会(WCS2018)、2018国际新农业中国区域会议、第十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中国生态学大会、长江中游四省遗传学会2018年学术联会等各级各类会议,有20余人次在各种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

服务社会,积极践行高校职能
我校作为皖南片区唯一的省属重点高校,在学科建设、科技和人才资源方面占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学院近年来产学研发展成效显著,连续三年横向项目经费突破200万元、专利转让4项;为芜湖市林业局、黄山区环保局、芜湖县环保局、泗县林业局、当涂县林业局、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估;在扬子鳄野生种群资源调查工作中,我院扬子鳄研究团队积极编制了科学详尽的《扬子鳄野生种群资源调查技术方案》和《扬子鳄野生种群资源调查工作方案》,有效地提高了野外调查工作的规范性、科技含量和效率;继续为地方水产品的高效养殖、蓝莓种质资源的选育、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等提供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