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教学生涯,他在抬笔挥墨间设计出一个个富有新意的作品,斩获无数大奖;在三尺讲台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课堂带去生机与活力;在水墨徽州里勾勒出美的画卷,带着广阔的见闻潜心育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詹学军教授始终坚信:“教育事业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踏踏实实用心做好的每一件小事。”
做一个有备而来的“蓄水池”
詹学军从小便展现出了对美术的热烈兴趣,他时常不可抑制地沉浸在画中世界里,似乎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指引,手中的画笔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游走,往往无需过多的指导和思考,便能完成一幅作品。詹学军回忆起当年,朗声笑道:“我想,可能就是有天赋吧。”在走上艺术之路前,詹学军曾在纺织厂工作过一段日子。当时的他工资较高,且通过了在职人员招干考试,本可以进检察院和法院工作,但他依旧念着手握画笔时的感觉,最后选择辞职参加美术高考。即使不被人理解,詹学军也毅然离开纺织厂工作。无人指导,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他最终却以当年安徽省美术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师大美术系深入学习。
“我一直坚信一辈子最好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追求热爱的路上,詹学军从未停歇,他曾于2001年凭借油画作品《前线》入选2001年中国油画大展,2005年创作的设计作品《新古典主张》荣获安徽省第六届设计展金奖,同年4月23日——30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詹学军皖南风景写生展》。目前,詹学军是安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同时担任了安徽省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副主任,IDAA(International Designer and Artist Association)国际设计师艺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壁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2013年他也荣膺省内唯一的“中国设计事业突出贡献奖”。
于詹学军而言,教学和创作一样,是向美而行的艺术。从师大走出又回到母校任教,詹学军怀着对美术的热爱纵身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本身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这是詹学军一贯坚持的理念。“教育学中有“PCK”这一概念,即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它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掌握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詹学军细致介绍着,“不同的概念、规律、知识及内容都有不同的方法,都需要我们认真准备,任何课程都应该有备而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是老师也不可以随意插手。”詹学军在指导教学中,为每一位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和特点而欣慰,他常常是因材施教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技法,有针对性地的进行教学。所谓“有备而来”便是做到以学生的学习和接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詹学军教学工作的常态就是早早做好教学规划,将抽象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进行加工、转化,最后“细无声”地“浸润”到学生心中。
引一汪激荡活力的“源头活水”
“我觉得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安徽省内第一位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执教33年来,詹学军始终坚持以“一汪活水”的状态对待学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初心。
“绘画就像栽一颗小树,没有人可以预知它最后长成什么样,他就是自然而然地长大了。”詹学军在谈到创新时强调,艺术是没有规律而言的,创新也没有可以借鉴的规律,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经验中不断摸索出新的点子他便不设限地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性,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创作。“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赋予设计作品新的内涵与活力。”詹学军直言道。他以创新为出发点,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时刻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带到课堂,不断用“活水”浇灌出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的果实,在重基础重理论的前提下突出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创造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詹学军创新性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单是传统设计符号与现代设计符号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的理解基础上进行融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环境设计课程中讲解现代室内设计“空间”概念的时候,詹学军常引用老子的名言:“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来说明室内空间的意义和价值。就如同一个茶杯真正价值并不是茶杯的外观、茶杯的颜色或者造型,而是茶杯的中间“空”的部分。同样在建筑环境中有价值的不是墙壁、地面、天花、门窗和屋顶,真正有价值的是房间中间“空”的部分,这些被实体围合的形态各异的“虚体”才应当是设计师更应该重视和关注的。一“实”一“虚”,串联在这样的巧妙类比中,让“空间”这一概念更加深入的走进同学们的脑海中。他也总会向同学们强调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代集体的重要性,并把皖南地域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注重传统文化和地方风格特色的融合体现,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
办一场“脚沾泥土”的艺术展
“实践是学好艺术设计专业的一把金钥匙。”无论课内外,詹老师常对学生们这样说。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和美术、音乐、书法等其他艺术学科一样,专业本身并没有特别纷繁复杂的理论,但学生们要完全理解这些理论却很困难。
詹学军坦言:“设计学科艺术思维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在实践中体悟。”因此,詹学军多次带领学生直接参与自己主持的多个设计项目的设计实践工作,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悟,从实践中成长。
知行合一方能历练成长。作为一名在本科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设计表达技法的研究生,2019级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黄舒萱同学依旧会出现作品不切实际、流于形式和无法实现等问题。詹学军在发现这一情况后,针对她个人特点积极进行细致的指导,帮助黄舒萱在多个真实的实践项目中打破思维局限,让艺术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多次获奖,作品《工业风咖啡馆设计》还曾获得业内较有影响力的“第五届国际城市景观设计大赛”金奖。
值得一提的是,黄舒萱并非是个例,在安徽省宣城市峄山省级森林公园环境景观设计项目中,詹学军更是与当地多方联系,让研究生们前往实地调研考察,鼓励同学们针对真实的现场环境上手进行规划设计,改造大小观光水面、规划休闲林间小径、森林长跑赛道、山地自行车赛道,帮助该地打造成为集科普、植物保护、科研游览和休闲为一体的示范森林公园。
不仅如此,詹学军还先后带领学生参与完成了安徽省六安市“自留地旅游山庄”景观系统规划设计、芜湖市三环酒店用品大市场环境设计、安徽省芜湖市委党校新校区文化形象系统设计等多个项目的设计实践工作。在一次次实地考察、手绘设计、反复修改中,设计类专业的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提升了绘画设计的综合能力,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设计课题教学中存在的实践课题训练单一和真实性、创新性缺乏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也正因这些日积月累的勤恳付出,詹学军先后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师范大学第三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预事而立、革新教法、履践致远,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詹学军始终满怀对艺术的赤诚热爱,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用自身独特的教学特色帮助无数师大设计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