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弘扬敬文精神】走遍万水千山追寻一颗真心

  • 时间:2019-04-2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徐成进

故事从2016年开始书写,那一年,我18岁,第一次走进属于我的大学,第一次站在这座名为“敬文图书馆”的宏大建筑面前。我小心翼翼,第一次踏进了图书馆,朱敬文老先生的塑像赫然屹立,让这座建筑多了几份庄重和宁静,馆内有朱敬文及其资助经历的介绍,我甚为感动,暗自想道:能获得朱敬文奖学金的学子一定很厉害。之后的每一次踏入图书馆,我都会对着塑像肃然起敬,无形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仪式。

2018年,恰逢安徽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图书馆又一次翻新,一楼长廊整齐的排设着一面面获奖墙,墙上记录着朱敬文先生及其子女投身慈善事业的故事,也书写着历年获得“朱敬文奖学金”学子的优秀事迹。每每踏足此处,我都会驻足观望,一遍遍有感于朱老先生一以贯之、十年如一日的善举,钦佩于优秀学长学姐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成就。那一刻我想:我要再努力一点,争取拿到朱敬文奖学金。

经过两年的积淀,我逐渐找寻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也在学业上有了一定的成就,连续两年获校一等奖学金,也于2018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19年,依稀记得某一个周末下午,得知自己可以参评朱敬文奖学金,努力有了回报的心情难以言表。

对于朱老先生和“敬文精神”,我经历了从懵懂到了解再到内化于心的阶段。大一、大二看到“为国储才,自助助人”这八个字,多半是敬意,直到大三,很荣幸的成为了安徽师范大学“学生资助宣传大使”中的一员,依稀记得第一次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动员会时老师的鼓励,依稀记得在团委多功能厅开展聘任仪式时领导老师的握手和祝贺。成为“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使命。我们走进校园、乡村等地,将国家资助政策和感恩、诚信、奉献、自强的精神品质传递给更多的家庭和学子。2月11日,我在宣讲时,遇到这样一位大叔,他常年在外打工,小孩跟随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他的小孩现在已是一名高三学生。得知我是大学生,大叔与我亲切交谈。经了解,家里只有他一人是劳动力,工资微薄,大叔认真地听我讲述资助政策,听后深受触动,表示一定会支持自己的小孩上大学,努力让小孩完成学业,“我这一辈子辛苦一点没关系,如果娃儿能有出息,上个大学,我就满足了。”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好的改变,对我来说实为有意义的事。

“为国储材,自助助人”,表达着自立自强的愿望,表达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八个字,凝聚着朱老造福桑梓不求回报的一生。

或许,在名为“奉献”的旅途中,我从未停下脚步。

2018年1月,我以国际志愿者身份赴斯里兰卡开展义务支教,我们每天起早坐车到幼儿园,带小朋友们做游戏、教他们学习英语,小朋友们的每一句奶声奶气的练习,每一个微笑都足以让这份回忆无比珍贵。

2018年7月的支教活动也让我深深铭记,我作为队长带领队员们为泾县稼祥中学的一群留守儿童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校就是我曾经的初中,能再次以这种身份回到母校,为母校作贡献,是我最大的梦想。我们精心设计课程、制作书签和工作证,并成功立项校级重点团队。实践期间,围绕红色课堂、青春课堂和法治课堂传递正能量,最难忘的就是小朋友们手拉着手在路上形成一道人墙,流着泪为我们唱着曾经教给他们的歌。“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小诗,是我们送给孩子们的,也是我们对他们的祝福和鼓励。后期我们制作视频、纪念册赠予校方,并在9月份的暑期社会实践评比中获得校级二等奖,10月份很荣幸受“赭麓大讲堂”邀请分享这段故事。能以自己的方式回报母校本身就足够美好,能以青春的名义奉献更为值得。

有这样一种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它叫自立自强,永不放弃;有这样一种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它名为奉献。敬文精神传递着自立自强,传递着奉献,也传递出家国情怀。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我会带着一颗初心、一颗真心,在星辰大海中找寻方向,传承敬文精神。

(本文作者系我校行政管理专业2016级本科生莘子玉)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