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教育部、省教育厅发文公布了全国、全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名单,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席贻龙教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刘小明教授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师”、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园园获得“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地理与旅游学院党委获得“安徽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团结凝聚广大教师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三大行动计划”和教育强国建设,学校将推出全国、全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风采,全面展示他们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引导广大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国优秀教师、生态与环境学院席贻龙教授
席贻龙,男,中共党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二级),安徽省皖江学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教36年来,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模范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始终以崇高的价值追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师德修养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争当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勤恳做学问为原则,时时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对待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待教学,一丝不苟,做到教学内容常讲常新、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对待科研,勤奋严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始终工作在科研一线,严格实验操作等各环节。为了集体,主持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省级和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各1个,带领生态学科进入安徽省高峰学科。先后3次被评为全省高校和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紧抓思政工作,提升育人成效
无论是兼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还是兼任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和研究生院院长期间,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经常利用班会、组会、课堂和实践活动开展系列思政工作。作为兼职辅导员,曾朝夕相处的1988级42名专科生中,涌现出中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通过讲解我国科学家在生态学众多领域所取得的突出科研成果等,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热情。
努力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每年承担本科生的“无脊椎动物学”“基础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和研究生的“生态学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深受学生欢迎。为提高教材对区域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于2008年主编出版了《无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2013年主编“淡水生态学”和“淡水生态学实验指导”(讲义),提升了实验实习效果。于2014年牵头开设了水生态系统综合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于2013年牵头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近10年的校外实践教育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强化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家国情怀。
全面关爱指导,助力学生成长
从本科新生“生态学启航”课程的讲授,到日常的学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再到毕业前的考研指导和就业帮扶,一直陪伴着学生成长,积极为他们的成功保驾护航。先后指导本科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10项,部分研究成果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于《应用生态学报》等刊物上。
坚持言传身教,助力研究生健康成长。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先后被评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
坚持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绩显著
主持完成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参与完成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42)、二等奖(5/11)和三等奖(2/5)各1项。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等研究,在《Molecular Ec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合著《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60卷 轮虫动物门 单巢纲》(2/3)(印刷中);研究成果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3/3)、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3)和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6/6)各1项。主持研发的轮虫高密度规模化培养和营养强化技术在皖江地区水产养殖业中近10年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安徽省优秀教师、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刘小明教授
刘小明同志政治立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全力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刻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正向引导学生,积极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学好政治理论,做学生思想上的好战友
坚持学习党史、学习最新政治理论成果,努力提高个人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政素养,积极参与党组织各项活动。
在安徽师范大学工作期间,长期坚持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和思想指导,坚持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在新华网展播。作为学院“二十大宣讲团”成员,走进党支部、党校为师生讲党课。担任物电学院“教授面对面”指导老师,为学生解惑答疑。主动联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老师,为2022届一位生病的困难学生捐款,并指导该同学进行硕士研究生复试。该同学最终考取暨南大学。
刘小明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获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站好三尺讲台,做学生学业上的好老师
刘小明对教学严谨认真,认真备好每一次课、扎实上好每一堂课、精心准备每一节辅导课。结合自身科研,持续改进课程内容;在疫情期间积极建设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保障育人不掉线;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内驱力;改进教学评估方式,加强过程考核。
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动员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以先进生带后进生。特别是2016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26名学生全部顺利毕业,研究生录取比例首次超过30%。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2024年研究生录取比例超过56%。
刘小明获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安徽师范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获安徽省“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带好学科竞赛,做学生创新路上好伙伴
坚持实践育人,用个人经费资助本科生参加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带头担任各类竞赛活动指导老师。
近年来,由刘小明指导的本科生中,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省金奖1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训练国家级铜奖1项,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安徽省一等奖1项获首届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获得多个赛事的“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搞好专业建设,做学生成才过程好人梯
自担任专业负责人以来,全力推进专业建设、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提供高起点和高平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担任负责人);2021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担任点长);2018年获批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信息融合与控制工程实验室(担任副主任)。
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平台,帮助、辅导本科生寻求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推免机会,推免质量提升明显。辅导本科生准备硕士研究生面试,近年来,研究生录取比例由不足30%稳步跨越30%、40%和50%三道大线。帮助学生就业、择业,主动联系上海铭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物电学院设立奖学金。
做好科研工作,做学生科研生涯好导师
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2项,获安徽省领军人才“特支计划”、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发表SCI论文30多篇,获授权专利20项并实现成果转化5项,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担任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23)委员并参加国家标准制定2项。
注重科研育人,重视研究生培养,吸纳本科生进团队。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6人(已毕业并获学位8人);学生发表SCI论文10多篇(二区以上4篇);学生获发明专利授权10多项;张娟同学的硕士论文获安徽省机器人学会优秀论文奖;周忆鑫获芜湖市专利大赛特等奖;张娟获智慧中江芜湖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一名。本科生中16电子汪远哲获得英国萨里大学硕士学位;16电子薄新志和17电子李辰谌考入东南大学;17电子丁臻和18电子杨秀秀保研电子科技大学;16电子李紫薇和18电子王雯超保研北京邮电大学;19电子陈佳圆和20电子董新龙保研电子科技大学。
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园园
张园园,女,汉族,中共党员,博士,1983年2月生,2004年7月本科毕业留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年,先后担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学院团委书记(10年半),校团委副书记(3年),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6年半)。先后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优秀教师等省部级荣誉7项,校级以上荣誉40余项。
“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为每一位学生引路。”廿年来,张园园坚守学工一线,努力探索、潜心实践针对不同学生的成人成才之路,用爱心与责任心助力每一位学生展翅远航。
善于融合,让专业所学成为思想引领的催化剂
负责学院学生工作六年多来,坚持将专业学习与思想引领相融合,打造“夕阳e路”“彩虹e教”“项目e站”“万家e诊”四大实践品牌,指导3支团队入选国家级社会实践专项团队,获评安徽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感动师大校园精神文明十佳事迹3项。搭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芜湖烈士陵园VR模型,开启线上“清明祭英烈”活动,网站点击量超过120万次;制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线上全景展馆,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21篇次,获评第九届暑期社会实践全国百强项目(全校仅1项)。
敢于创新,让学生成长诉求成为工作推进的突破口
2018年建院之初,为了回应“只有20%学生有竞赛获奖”的毕业生代表遗憾,牵头制定在本科新生中实施导师制的办法,坚持每周实况记录,强化过程引导,评选优秀导师,年终PPT汇报,打造师大舞台上最稚嫩的学术分享会。结合学生诉求优化调整“计算机硬件组装大赛”等12项学生乐于参与的专业素拓活动,全面提升专业竞赛覆盖面;组建6期程序精英集训队,增设双创中心,营造竞赛氛围。2019年以来,学生累计获得各类竞赛国奖107项,省奖465项,取得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铜奖各1项,第11届科博会元宇宙视觉创意大赛决赛高校组一等奖等历史突破。
勇于实践,让“市场”满意度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石
积极打造校企互动平台,组织推动校院领导老师带领学生实地走访企业40次,建立实习就业基地30个;组建校企联盟,吸引近300家企业入群,举办专场招聘会2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通过“未来说”论坛,邀请腾讯、微软、华为等20余家头部企业技术骨干与本科生面对面;与讯飞、奇瑞等企业开展定制合作,直接推动本科生11人入职讯飞,60人入职奇瑞。连续多年初次就业率超92%,获评2次就业工作先进学院,2次目标达成学院。
始于初心,让务实肯干成为学工传承的基因码
始终将守护安全、引领成长作为学工团队的成长密码。实施每周重点工作报表制,推动辅导员将进宿舍、进教室、进活动现场落到实处。坚守底线,实现本科生晚点名100%全覆盖。6年来,找回失联学生5名,挽回实施自杀行为学生3名,签订病危通知书3份,未发生一例学生意外死亡。坚持学风营造,强化手机入袋和固定教室晚自习,四级通过率从2018届毕业生77.8%增至2024届95.6%;强化家校联动,定期召开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业预警会,凝聚护航共识,使学生结业率由建院时2018届5.05%降至2024届的0.0054%。
“我愿活成一束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一路走来,张园园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精心策划每次活动,因势利导每次事件。学生中涌现出参与神舟飞船发射的科研之星、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坛新秀、回乡创业的“春蕾女童”等;省级先进班集体、省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省中青班优秀学员、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省就业指导教学大赛一等奖、校微党课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是她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印记。
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为每一位学生引路,学生感叹“大学四年,因有您而不同”。
安徽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地理与旅游学院党委
地理与旅游学院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安徽大学地理科。现有教职工119人,在校生2394人。2021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博士点(填补安徽省空白)。4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为安徽省地理学会挂靠单位。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注重将党建工作“融入业务、融入基层、融入人心”。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等重大节点,每年举办“微党课”大赛等特色党团教育活动80余场次。创新推出“总书记的红色足迹”等9个党建工作特色品牌。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安徽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安徽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研究生党员标兵;获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会“先进集体”、“劳模创新工作室”,安徽省教育工会“模范职工小家”,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以及安徽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称号30余人次;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 人以及“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等省级荣誉称号50余人次。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实现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深耕笃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建设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以研促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4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为“长三角一体化”“七个强省”“三地一区”“美好安徽”“大黄山建设”等提供人才支撑。持续开展教学改革,获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参与)、一等奖2项)。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课程100%实现课程思政,教授为本科生开课率100%。近五年,学院平均毕业率达99.1%;截至目前2024年就业率达92.56%;考研率达34.44%;研究生硕、博论文盲审通过率100%。学生获得“挑战杯”黑科技专项铜奖(学校首获)、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学科竞赛奖项500余项,获奖1000余人次,获奖人数比例达35%。
以地理学科建设为龙头,持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坚持以地理学省级高峰培育学科建设为抓手,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凝练科学问题;建“经纬论坛”学术交流平台,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学术交流。学院现有一级博士点1个,一级硕士点3个。近五年,学院主持国家级项目 5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纵向科研立项总经费达 2300 余万元;在 SCI、SSCI以及地理学报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400 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以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省级奖项40余项。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地理学获C+等级,在2023年专业学位点评估中,MTA获B+等级。学校“社会科学总论”学科首次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贡献率达78.4%。
以平台智库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成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土地评价与规划研究中心等智库,在国土空间、旅游发展、地理信息服务、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规划和决策咨询。近五年,横向科研到账经费 5600多万元。学院主持完成《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和咨询项目120 余项,5项成果获时任省委书记、省长等批示。为安徽省贫困村公益提供旅游规划设计、专业指导、跟踪服务,其中,《天寺村旅游扶贫规划》公益行动获得原国家旅游局表彰,得到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的高度肯定。
加强学院文化建设,营造优良教风学风作风
地理与旅游学院秉承“经天纬地,弘道明理”的院训,按照“整体和谐、传统延续,结构有序”发展思路,加强文化建设,强化身份认同,积极营造教风优,学风正,作风实的良好政治生态。未发生过重大责任事故、违纪违法案件和“四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