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来临之际,《安徽日报》在9月9日A2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江淮之子”系列人物通讯,而这次的主人公便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有机化学博士生导师、省首批特聘教授魏先文教授。
该文从魏老师科研探索、爱国爱校、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写实,勾勒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师德精神——这是师德馨香永久的魅力所在,也是《安徽日报》“江淮之子”栏目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推出魏先文教授的立意所在。
据悉,我校为大力宏扬师德师风,讴歌老师们在教学、科研、育人方面的先进事迹,先后推出系列名师风采介绍,这次魏先文教授的事迹在《安徽日报》上隆重推出,仅仅是我校宣传名师计划的开始,今后将继续在各大媒体上宣传我校名师事迹。
(党委宣传部)
附:《安徽日报》刊登内容
魏先文 材料研究筑基石
魏先文,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有机化学博士生导师,省首批特聘教授,获“省学科拔尖人才”称号、“省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2项已获授权。
■ 本报记者 陈婉婉
步入不惑之年的魏先文,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实验室,最亲密的朋友是“富勒烯”。
“富勒烯”,也就是C60,这个化学结构长得像足球一样的家伙,其奇特的机构和物理、化学方面的性能,决定了它在超导、磁性、光学、催化、材料及生物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凭借这些优点,它一跃成为当今化学界的新宠。而魏先文一直从事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和物理及纳米材料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做的工作,不好说有什么直接的意义,一般人也不会直接看出成果对改变生活会带来哪些好处,只能说这些研究成果会为将来的科技发明打个基础”。魏先文这样解释自己的工作意义,“比如,C60经光激发后有很高的单线态氧的产率,而单线态氧与生物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组织损伤、肿瘤以及光化治疗技术都有着重要关系。这些都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治疗癌症的主要方式。 ”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两次出国深造,魏先文都因出色的成绩和踏实刻苦的求学精神,被国外实验室“大老板”看中,但他毅然拒绝了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和延期挽留,按时回国。 “我对培养我的母校和家乡有着深厚感情,从踏出国门,接触到国外先进科研设备的那一刻起,我就立志学成回母校,建设好学校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学科。 ”魏先文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回校后,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材料化学、有机材料化学等多门课程。从2002年以来,他先后完成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和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为老师,魏先文深知仅仅是自己投入科研是远远不够的,他要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化学材料人才,营造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他每年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上1至2门课,再深奥晦涩的知识,他都能讲得深入浅出,他的学生们在学校组织的每一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中,总是齐刷刷的给魏老师打出“优秀”的高分。课堂外,他热心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次为本科生作考研辅导和专业选择指导及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学院成功申报了安师大第一支省级创新团队,安师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也成功申报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成为该校建校以来第一个国家级实验中心,也是目前全国化学化工类2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科学研究永不止步。目前,魏先文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富勒烯基分子固体材料的合成、表征和磁性及发光性能研究,它的成果将为传统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研究开发高新技术所需要的新型材料,提供原理、理论和技术储备。
【人物感言】
离开了集体,个人的发展将失去依靠;离开了团队,个人的力量将变得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