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电子竞技的兴起,传统体育面临着年轻一代关注度下降、观众兴趣转移等多重挑战,学校探索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相关选修课,举行社团主题活动等,将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深化体教融合。如何让传统体育焕发生机活力,成为促进学生“爱运动、强体魄、铸精神”的有效方法,是体育学院卢玉教授矢志研究的课题。
形式上“活”——激发兴趣
面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传统体育应如何突破困境,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呢?卢玉通过对传统体育的研究,找出了答案:“体育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参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坚持守正创新来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兴趣是在现代实现发展的出路。”
守正意味着保持传统体育文化根基和纯正性,确保文化的传承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武术课堂上,卢玉向同学们细致地介绍五禽戏的由来,“‘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这是诗人李商隐对当时操练华佗五禽戏的生动描述。同学们,那你们以前了解过五禽戏吗?古人以前是如何锻炼身体的呢?东汉时,医学家华佗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观察禽兽活动姿态,用虎、鹿、猿、熊、鸟等动物形象、动作创编出一套功法,被世人当作养生健身的范本,五禽戏因此得名。”
有同学提出西方体育通过运动量和强度来达到更快的健身效果,提倡加快五禽戏操练的速度来创新的现状,卢玉耐心地解释道:“五禽戏动作要领就是慢,是运用血液流通原理专门健五脏六腑的。人体的结构没变,所以动作是不能够随意创新的。”

守正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体育的创新有一定必然性。
除了专业课堂,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是在形式上的一大创新。去年“百团大战”社团招新活动时,卢玉来到现场,欣慰地看到关于传统文化的社团会开展投壶、抖空竹、滚铁环,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游戏。
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社团活动的重要载体,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专长,选修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课程。“借助社团活动来传播传统体育文化,不仅让其蕴含的精神品质、道德素养得到继承与发扬,也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收获专长、坚定信念,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看到学生们对传统体育感兴趣,我十分欣慰。”卢玉笑着说。
育人上“活”——涵养品行
“传统体育为什么能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卢玉反复思考并予以实践的问题。他常常听一些课程,有哲学领域对于体育、健康的解读,也有主刀医生对于健康的理解。“我曾与一些不同领域的学者们面对面交流过,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来寻找传统体育的作用。”怀着终身学习反哺课堂的态度,卢玉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寻找与体育的交叉之处。最终他将体育育人理念定义为指向人的综合发展:“每个人物质构成一样,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内涵的不同。传统体育最终的意义就在古为今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
与现代体育不同,传统体育更强调将古人总结出的体育文化为现代所用,其中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武术”这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卢玉将研究形成的育人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武术课堂。
徽州武术有地域性和民间性,是中华传统武术精华之一。在与同学们探讨徽州武术的特点时,他讲解道:“徽州武术的特点之一就是低打高,我们怎么来理解呢?徽州人个子一般比较小,面对强人从岭上冲下来时,硬碰硬是行不通的。要先防冲击力,避强而击弱,四两拨千斤,这样才可能取胜”。
卢玉通过深挖武术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尚巧善变”的中国武术特色与“以小胜大,以巧胜拙”的思想传达给学生,提供一种道德和行为教育的资源,为学生拓展体育视野、掌握体育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国拳法的集大成者是徽人兵部尚书胡宗宪领导下的戚继光完成的。可见徽州武术的影响,其源更远,其流更长,影响更大。与徽商一样,都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徽州武术注意品行修养,注重德行,不夸耀、不声张,更不逞威。”卢玉在授课时补充的一个个历史背景与故事,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为人和品格。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我对卢老师的第一印象。”体育学院2022级体育学研究生马丽娜回忆起与卢玉初识的情形,“他平等看待每一个人,在交谈中娓娓道来、认真聆听,让人感觉很亲切。在每一次的交流中我都有新的收获,尤其是卢老师讲跑步时坚持与公平的理念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
卢玉多次指导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空手道锦标赛、长三角学科竞赛等赛事中获一等奖。奖项背后,是师生齐心协力纠正动作、调整心态,克服诸多困难的艰辛付出。
从教以来,他不仅扎实上好每节课,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前沿的研究成果,反映新时代发展对体育人才的要求;还积极总结学科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在2012-2023年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效果奖10余项,为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前几天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她毕业后一直坚持传统体育锻炼,身体和心理素质都变得越来越好了,这说明她理解到传统体育的意义,也说明我的教学对学生有持久的影响。”卢玉欣慰地分享道。
研究上“活”——源头活水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体育需要创新,创新更需要立足实践。社会变迁理论视角下,人们传承体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意义等都会一同变化。“比如,之前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传男不传女,随着社会变化又到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再到今天要招募社团来参加,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卢玉介绍道,“体育的发展是为社会建设服务的,也要适应社会本身的发展。”因此,根据社会实际来调整体育传承和发展的策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创新之举。

2012年后,卢玉选择以徽州文化为传统体育的切入点,陆续发表《徽州民俗体育的村落文化意蕴及现实价值》《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概述》等论文。谈及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徽州传统体育的原因,他表示:“徽州的体育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徽州文化来源于生活,我想将它也服务于生活。”
为了使研究成果系统化地呈现,卢玉通过近十年的实地调查,把档案馆、旧书店和近代传统体育名家出版的书籍中对徽州民俗体育源流论述的史料进行收集、汇编、对比与研究,最终于2018年出版《徽州民俗体育研究》一书。其中对徽州传统民俗体育的形成与演进、运动形态、文化特征、社会变迁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徽州民俗体育发展的意义和路向。
在科研路上,卢玉秉持着创新和联系实际的理念,凭借着扎实的学科功底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从学术跟跑者成长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荣获安徽省教学名师等称号。同时,卢玉通过主持的国家及省厅级课题,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共同为传统体育教学和发展注入动力、做出贡献。
从蹴鞠场上千年回响,到五禽戏中养生之道,卢玉潜心研究传统体育三十余载,在古今交汇处搭建文化传承之桥,让传统体育“活”在校园,让传统体育基因融入现代生活的肌理。
“传统体育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文明的基因链,我们要坚持传承和大力发展它。”这是卢玉在传统体育这条道路上坚守的初衷,也是对广大师生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