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学校决定结合今年以来各学院在教学科研领域作出优秀成果的教师,推出2025年优秀教师典型代表风采。他们有的扎根教学一线多年,以深厚学识启智润心;有的潜心教育研究,推动教学创新改革;有的用爱与责任,温暖关怀每一位学生。他们是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担当,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现推出2025年优秀教师典型代表风采教学科研篇(一)。
文学院

储泰松,教授、博士生导师。深耕教学,教育育人显成效。先后担任语言学学科课程组、教研室、学科点负责人,荣获校“教学特等奖”“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挑战杯”一等奖指导教师、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指导研究生论文获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2025)、优秀硕士论文(2009、2024)等。示范引领,团队建设展新篇。带领青年教师和学术团队,创建“安徽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创办“语言学沙龙”,领衔申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持国家一流课程“古代汉语”等。潜心科研,学术研究结硕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4项、教育部各类项目3项;出版著作2部,获安徽省社科奖二、三等奖各1项,在《中国语文》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马涛,讲师,担任中国古代文学(Ⅱ)、中国古代文学(Ⅳ)、红楼梦十二讲等课程教学工作。扎根教坛、潜心耕耘,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获得安徽省2024年度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比赛校赛一等奖、省赛二等奖,安徽省第五届教师创新教学大赛校赛一等奖、省赛三等奖,安徽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赛一等奖、省赛一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在《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中发表论文十数篇。指导本科生论文获得培优计划支持,兼任23级学硕班辅导员及学生党支部书记,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所带班级学生获安徽省“十佳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

路丙辉,教授、博士生导师。坚守思政课讲台,33年如一日,立德树人。创设分类教学模式,用“养课”提升思政课堂实效性。把思政课与党史教育相结合,先后开展理论宣讲和党史学习教育100余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思政课与指导学生社团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创建“行走的思政课”,连续多年获评优秀个人。创立师生思想交流平台“丙辉漫谈”,先后举办现场版近400场,为学生答疑1万余条;网络版与学生交流笔谈50余万字,受益师生3000多万人次;流动版与学生徒步旅行数千里,足迹遍及皖浙苏沪四省。形成“讲、谈、做”融合育人的“丙辉教学法”。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各类奖项50余项。

龚伟,副教授、博士,安徽省青年讲师团成员。创新开展思政课“问-辨-行”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以赛促教,潜心育人,先后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论文评选一等奖、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优秀奖、安徽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安徽省金牌职工,安徽省教坛新秀等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近40项,带领学生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法学院

汪维才,教授,刑事法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刑法学硕士点负责人。曾荣获学校首届“文津名师”、“三育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长期耕耘于教学科研一线,坚持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多人次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指导的2023届硕士研究生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获评“省级优秀硕士论文”。潜心教研,引领团队,聚集国一流课程建设出精品,主持申报的2024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和2024年度安徽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均获批立项。作为学位点负责人、教工党支部书记,发挥“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所在刑法学团队获批“国一流课程”。

赵怀娟,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委员、学术分委员会主任。行而不辍,做笃行不怠的好老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任数批次本科生导师,培养研究生六十多名,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案例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奖10多项,获批课题30余项。精进业务,做矢志不渝的前行者,热爱教学工作,深耕研究领域,出版教材著作7部(1部被外译出版),发表论文50余篇,是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教学团队负责人,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服务社会,做起而行之的实践者,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承担政策研究、项目督导、人才培训等工作,实施的教育扶贫项目受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嘉奖,所在专业获评省先进集体,打造了“社工伴学”服务品牌,获得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
经济管理学院

熊一凡,讲师,博士。专业知识扎实、治学态度严谨,深耕教学科研第一线,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积极尝试将学科前沿引入到教学中,同时通过教学反哺科研,教学相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发表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推荐列表论文英文类A级1篇,B级3篇,中文类T1级1篇。其中在国际博弈论学会官方期刊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发表的关于社会网络中的信息获取与定价问题的研究更是实现了安徽省在微观经济理论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突破。

陈闻鹤,讲师,硕士生导师,长期聚焦“新能源系统智能监测与管理”方向,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3篇,SCI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10篇,国家自然基金委认定重要管理学期刊5篇,获批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C类)、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C类)和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等3项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并在《IEEE TII》《IEEE TIM》《中国管理科学》等A5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主讲《人工智能》等核心课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商科交叉融合教学模式,努力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音乐学院

吴亚合,青年声乐教师。他坚守艺术教育初心,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融合发展,关爱学生、服务学生,2023、2024连续两年师德师风考核优秀、年度工作考核优秀。2025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原“文华奖”)并参加现场展演(安徽省唯一),2025年获得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安徽赛区银奖(第二名),2023年获得第八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声乐展演总决赛中荣获综合师范院校教师组银奖、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安徽赛区银奖(第二名),指导学生获得2024年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23-2025年共完成高雅艺术进校园、省级高校示范展演、大型演出等近50余场。

罗静,青年声乐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中青年少数民族声乐骨干,安徽省青联委员。热爱舞台,专研教学,坚持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2025年参加“唱响黄河”——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届全国声乐展演夺得民族组全国第一名,并获得“优秀展演选手”称号。2025年获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安徽赛区)选拔赛荣获民族组金奖,曾获2024年中国音乐小金钟——首届全国声乐(安徽省)展演民族组第一名;2023年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安徽赛区)选拔赛荣获民族组金奖,全国复赛入围奖,民族魂•第八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声乐展演综合院校教师组荣获银奖; 2022年第六届成都金芙蓉声乐比赛荣获民族组银奖,指导学生获得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二等奖等。2023-2025年累计参加省市级大型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进军营,高雅艺术惠民活动演出百余场,受邀参加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演出活动。
美术学院

方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工艺美术系主任。秉持 “专博相融、教研互促” 理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省级金奖,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专业竞赛(展览)奖项50余项,学生获批国家外观专利3项,育人取得显著实效。坚守匠心,长期聚焦于传统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地域文化转化等领域,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徽省博士后科研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3项,参与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等4项,发表论文10余篇,作品入选(获奖)国际展览3件、省级6件。

谭小飞,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设计作品曾在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拉赫蒂国际海报三年展、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专业展览中入选、获奖30余次。致力于中外近现代设计史和视觉文化史研究,近年来,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16篇,其中CSSCI来源核心期刊论文7篇,被《中国近现代设计史论丛》全文转载1篇,1篇被评为《装饰》杂志2024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历史学院

郑小春,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教书育人,承担《史学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徽学概论》《徽州文化概论》等本科生课程教学,指导本科生获安徽省历史学本科生论文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等4人;承担《中国社会史》《论文写作指导》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接收和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4人,获得校级优秀博士、硕士毕业论文5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篇。连续5年年度教学质量考核优秀,2022年加入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江淮文化名家”创新团队。

奚庆庆,教授、博士生导师。深耕教学科研一线,主持完成省级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2项,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世界史课堂教学,重构两门核心课程教案,所授课程学生满意度连续5年达95%以上,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3篇,指导硕士研究生获校级以上奖励3项。聚焦中英关系史、英国史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学术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等全文转载或论点摘录。出版学术专著2部,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研究成果曾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教育科学学院

汪祚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委员会委员。强调教学与科研、科研与学生培养相结合,将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培养的学术硕士研究生中,约1/2进入国内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指导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全国应用心理学教指委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挑战杯、互联网+ 省级以上奖项5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2项,其它省级项目多项;发表高级别论文40余篇(Q1期刊11篇,心理学报5篇),出版专著2部。

吴钦金,讲师,教育技术学教工党支部委员。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中内容多学时少、设备老实践少、学生多互动少等痛点,提出以微课、微信,构建“微课堂”的教改理念,自主开发“教育技术微课堂”平台,通过“四化”建设与“五维”协同破解教学痛点。开发原创教学资源1150余条,建成覆盖18个师范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构建教师+AI协同答疑系统,打造了“永不打烊”的数智课堂。实践成效显著,指导学生获国奖50余项;教师竞赛获区域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获批省教坛新秀、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智慧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入选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平台累计服务师生3.6万余人。
外国语学院

赵娜,副教授,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深耕教书育人一线,以创新驱动教学与学术发展,融合慕课课件、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手段,革新《文学导论》《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学模式,凭借生动讲解与深刻剖析,获得学生高度认可。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安徽省哲社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悉心指导本科生获多项国家级大创项目,有效锤炼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切实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

宋庆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学科教学(英语)硕士学位点负责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卓越,担任学科教学(英语)学位点负责人期间,注重规范管理和对标建设,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潜心打造教学竞赛指导团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近年来,率领师生团队先后获得“田家炳杯”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三项,获奖数量及等级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奋发向上、重教敬业的氛围,为基础教育持续输送高水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