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教学办)十年来,历史与社会学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师生一心,砥砺前行,在专业建设方面走上了新征程,实现了新跨越。
添新兵:世界史专业已起航
历史学是我校办学时间最长的专业之一,有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史一直作为历史学专业的一个教研室而存在,承担着数十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校世界史专业人才辈出,以陈正飞、光仁洪教授等为代表的前辈专家,在国内欧美史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等领域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望。多位教师任职于全国性重要学术团体,出版了一批著作和教材,为国内世界史专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培养了一批当前活跃于世界史研究前沿阵地的杰出校友。尔后,世界史专业因种种原因发展趋缓。

十二五期间,学院党政班子将世界史专业的“复兴”作为新时期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于2013年启动了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院的精心备下,2015年世界史本科专业喜获教育部批准,并于2017年正式招生,填补了安徽省高校世界史专业的空白。为了做强世界史专业,学院认真谋划专业与学科建设规划,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科学论证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该专业有专任教师12人,全部为教授或副教授职称,其中有博士学位者达到83%,居5个本科专业之首。
进新人:师资队伍谋优化
学院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办学兴院的基础,依据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适时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截至2017年10月底,学院共有在职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6人,两项合计62.3%;博士及在读博士49人,占比71%;最终学位校外者51人,占比74%,校内者18人,占比26%;50岁及以上16人,占比23.2%,40-49岁20人,占比29%,30-39岁33人,占比47.8%。相较于2007年,专任教师整体上增加了8人,高级职称占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博士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通过引进博士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支持本院教师外出攻读学位,使得学缘结构显著改善。采取柔性引进策略,聘请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教授担任高端科研平台“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的院长。引进清华大学知名教授、张国刚校友,成功申报安徽省振兴计划重大人才团队引进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团队”。
经过十年的发展,学院打造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中国史”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出版专著与教材39部。专任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专任教师中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设立了2个名师工作室。1人在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先后获校级优秀教学奖13人次、优秀教学管理先进单位1次、优秀教学管理先进个人1次、校级教学名师2名,有17人(次)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
施新制:教学管理求规范
学院积极回应社会需求,认真研判专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先后制定和实施了2008版、2012版、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群建设、特色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制定了各个专业的建设标准,明确人才规格、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并将之作为本科教学管理和评价的依据。定期发布专业建设年度报告,全面梳理专业发展状况,及时总结办学经验。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尊重各专业的办学规律和自主性。实施新教师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每4-5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成长。定期修订本科生必读书目,特别设置了本科生书库,助力学生发展。
学院拥有85年办学历史,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优良的传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政界、业界涌现出大量优秀毕业生。然而,随着学院专业和学位点的发展,面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内涵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学院按照统筹谋划,集中资源分步分类建设的总体思路,实施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按年度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实践教学推进年”、“专业建设推进年”、“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推进年”、“教学研究和质量工程推进年”、“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推进年”等工程,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探新途:人才培养显成效
注重提升理论教学水平,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实现三个课堂良性互动。学院将教学、竞赛和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针对师范和非师范、基础性和应用型专业的不同特点,认真设计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历史剧新编、问卷设计、社会调查、公关训练营等项目,结合专业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二、第三课堂活动。2010年以来,每年组织上百名师生参加中国综合社会状况(CGSS)调查、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SS),连续五年组织学生参加市公安局委托的居民幸福感和安全满意度专项调查,连续三年在鲁港中学开展社工伴学项目,连续三年组织历史学专业学生赴南京进行专业考察。
十年来,通过创新培养机制,完善办学条件,优化培养方案,实施年度推进工程等,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在“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共获得7个国家级奖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取得我校文科专业参赛最好成绩;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2013年以来,学生在该项赛事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各5个,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劳资集体协商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个;在“创青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获批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48项、省级141项、本科生优秀论文培育计划95项;考研率年均达到30%以上,一批优秀学子进入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继续学习深造。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连续5年就业率达9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学院两次获评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社学院将牢记使命,始终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不忘初心,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