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新传学院研究生会)10月12日,新时代数字艺术与文化传播论坛在我校召开。本次会议由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会议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中国电视》编辑部、安庆师范大学、池州学院、安徽商贸学院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新时代数字艺术与文化传播等相关问题展开充分研讨交流。
12日上午,学术论坛举行开幕式,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朱家存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博士生导师戴兆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华教授,以及受邀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新闻与传播学院全体领导、教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张师帅主持。
开幕式上,朱家存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办学历史和发展状况,总结概括了学校建校9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10年成立以来在部校共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概况,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对学院建设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张智华高度评价此次论坛主题,认为“新时代”的内涵丰富,中华民族由贫困走向富裕强大,也走向了数字时代,并强调文化传播是安师大强项,数字技术和数字艺术相结合值得肯定。他谈到文化传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要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传播为立足点,走向世界中央。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杨柏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新传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与取得的成果,指出学院目前阶段是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学院坚持打造优势学科领域,向新闻传播、品牌传播、文化传播等三大方向继续努力,并重视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加大学院学科建设的力度。
本次学术论坛分为专家主题发言和分会场沙龙研讨会两大环节。学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网络影视中心主任张智华教授从全局、主体、空间、发展等视角探讨了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横、纵向范围以及内容、文化、受众等范畴说明了网络文化发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还介绍了以网络剧为代表的网络视听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艺术研究所所长施旭升教授认为现在的传媒时代是第三媒介时代,强调要遵循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结合、总体归纳与分类考察相统一,把握艺术学理论的历史进程和思想走向。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林升栋教授就“水墨画的审美与水墨广告的说服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从历史视角分析了各地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将语言和艺术与市场挂钩,从动与静来感受水墨画带来的宁静。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一果教授以“虚拟、互动与沉浸:数字媒介时代的艺术作品”为主题,探讨了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思考了技术文化视阈中的人类艺术,并分析了科学技术、“巫术”、艺术三者的各自特征。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志峰教授以个案研究详细分析了山西卫视该节目的创新之路,强调内容为王,注重视听艺术的升级,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实现“冷门”戏曲活态表达,拓展传统艺术的发展新渠道。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传播研究所所长谢清果教授从研究老子之“门”出发分析“门”与媒介的关系,详细介绍老子著作探讨“门”怎样构成了人生活的隐喻,并且以老子为核心,结合西方理论讨论了“门”作为媒介的哲学意义。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信茹教授认为在数字科技融入了日常生活,互联网成为研究的基本情景下,传播实践应该从方法上有所转变。她认为研究应扎根于更丰富的语境中,以数码工具的观察为切口,从而认知和理解日常生活。
台湾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何怀嵩副教授的演讲主要围绕“社群、数据、AI探索”三个关键词展开。他认为在自媒体时代,个性是一种财富。在转型中的世界,不同的行业都面临不同层面的转型,鼓励年轻人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善于运用网络展现个性化自我。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刘小霞副教授就“全媒体时代传媒创意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她认为在策略方法上要注重共性和差异性;在观念、方法和指标三个方面分别用3C、3L、3T进行了总结。她强调培养方式的层次性,从教师个体到全院要各有侧重。
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新闻研究室主任程忠良副教授提出当前制度、技术以及市场是推动文化产业传播、运营向“数据+算法”模式转变的三大力量。当谈到未来运营模式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时,他认为建构数据的出发点是用户价值导向;而对于需要什么样的算法他认为主要搞清楚数据、算法、人的角色定位。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杨柏岭教授主要从哲学的层面发表了“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传播观念的哲学根基”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天人关系理论构成了中国文化及其传播学理论的本体论基础,他还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媒介观重视“言象互动”的民族特征及其价值。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赵昊教授立足于图像传播研究,分析了抗战时期《解放日报》的政策宣传图像,他认为《解放日报》图像传播注重在党性原则下直接呈现,分析了人物图像、图像叙事的特点,解析了《解放日报》政策宣传图像传播对解放区民众的政治动员。

下午的学术沙龙围绕五个主题展开,分别是“新时代数字艺术与文化传播理论” “艺术与文化传播发展史” “数字艺术创作与传播” “新时代艺术与文化传播教育”“艺术与文化传播学科建设”。论文作者是来自各高校及本校的师生。分会场的点评专家就作者的论文本身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学术研究要有聚焦性,深入研究,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系统性思考,要学会区分传播策略和传播路径,学会对研究进行量化,要重视文献的积累,准确界定概念,更要将研究落到实处,切忌大而空地叙述。





本次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舒咏平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施旭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智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周荣庭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升栋教授、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孙信茹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一果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谢清果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志峰教授、西南大学刘小霞副教授、《现代传播》编辑刘俊副教授,《中国电视》闫伟主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站博士后陶赋雯教授、台湾世新大学何怀嵩副教授、池州学院高祥华副教授、安庆师范大学程忠良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柏岭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云亮教授、马梅教授、赵昊教授、肖叶飞教授等应邀担任主持或点评专家。
此次论坛旨在集思广益,加强新时代数字艺术与文化传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艺术与文化传播的理论、发展史、创作与传播、教育及学科建设等多项议题的研讨,充分展示了艺术与文化传播研究的多元视域,推动艺术与文化传播学科建设体系向纵深发展。与会专家围绕新型传播形态、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等议题的探讨也为我院今后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而且现场热烈的学术交流也让大家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