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师德师风】黄时中: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

  • 时间:2020-10-09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然而,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黄时中教授却化危机为机遇,摸索出一条创新且富有成效的线上教学模式,为各学院教师进行线上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

周末的清晨,阳光柔和,黄时中教授像往日一样,开始了一天的教学工作。在接受专访时,他细细讲述了自己在线上教学方面的做法与思考。

孜孜不倦,勤恳育人

对黄时中教授来说,上半年最为担忧的就是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新年伊始,他便开始制定线上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们疫情期间的正常学习进度。反复尝试之后,通过对教学效果、学生注意力等因素的多方面考量后,最终决定采取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黄时中教授先是录制了两章教学视频供整个学院参考,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这样,便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这远远不够,追求完美的黄时中教授紧接着进一步探求如何从“有”到“优”。

已是花甲之年的黄时中教授,有着自己的时间表——每天七点钟到办公室开始工作,中午稍作休息后,工作到晚上九点才下班。盛夏七月炎炎酷暑,黄时中教授却始终紧闭门窗,甚至拒绝在录课时使用空调,以防止校外的施工噪音和空调的嗡鸣声影响教学视频的语言环境,确保教学效果。黄时中教授对自己的课程质量要求极为严苛,一个错字一声咳嗽甚至一处停顿都会让他不满意,推翻重录。有时一节课要录上五六遍,有时一段十分钟的教学视频可能就要花费掉一天时间,但黄时中教授却自得其乐:“我每一遍新录制的视频都是更完美的。”

除了充分的课前准备,黄时中教授也经常会在后台监测学习数据,通过辅导员去关注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督促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疫情松懈学业。在每一阶段的学习完成后,黄时中教授通过平台发送阶段性习题,检验教学成果,同时查缺补漏。

学生们在提到黄老师的课时,都表达了对黄老师的赞许之声。“大家可能认为物理是很枯燥无味的,但是黄老师的课却不同,他是用一种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开来,再教授给我们。”2019级电子信息类一班的陈佳圆说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黄时中教授整洁干净的书架上,一本厚实而很有年代感的笔记本显得格外引人注意。已经泛黄的纸张上整齐详尽地写着每堂课的知识点和课堂安排,每章每节甚至每一个图表都准备的巨细无遗。“这是当年我还是个青年教师时,做的备课笔记。”黄时中教授带着许些怀念和欣慰地说,“现在很多青年教师都会来借看这本备课笔记,也算是做了个小榜样吧。”

在数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黄时中教授始终坚持勤恳育人,同时也不忘提携后辈,积极协助学校培养青年教师。他坚持每年开展至少两次的校级示范观摩课,并在自己的示范课结束后,去旁听指导青年教师们的课。他也经常与教研团队交流教学方面的心得,并将自己的课件向全校共享,以供青年教师们借鉴。黄时中教授以自己为样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帮助青年教师们更快地提升与成长。在疫情期间中,黄时中教授也率先去探索线上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参考,促使了线上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然后乐其道,最终学其道。许多原本带着青涩之气的青年教师在黄时中教师的指导下,在各种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最终成为能独当一面,在物理教学界亦很有名气的优秀教师。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大理、崔光磊便是其中的代表,提起黄时中教授,两位老师都是满心的尊重与感激:“我非常幸运,能够遇见了黄老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们师范大学理应做到三个‘一流’:教材编写要做到‘一流’、教学质量要做到‘一流’以及教师团队建设要‘一流’。我们必须做到并且也有底气做到。”在谈及自己的工作计划时,黄时中教授态度坚定地说道。

在物电学院担任院长期间,黄时中教授始终有一种责任感。他认为,安徽作为教育大省,必须要有自己的教材,要针对自己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需求而编写的教材。所以先前的时候,黄时中教授亲自编写了课程用书《大学物理》。而这次突然的“机遇”让线上教学迅速全面推广,也让他有了进一步优化教材的想法——对其进行修订改版。通过对教学视频进行精细的后期制作,生成短视频二维码并附在每章节旁,打造出一本“立体”的书。以更好地展现知识点之间的构建和整本书的逻辑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谈到这一计划所需要付出的辛劳,黄时中教授毫不在意:“我希望能在新教材中,讲清楚别人讲不清楚的知识点或者问题。这本身就是我的一种乐趣。”教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黄时中教授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些什么,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新版的《大学物理》教材已出清样,预计今年年底将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谈到对本科生的期待时,黄时中教授思索良久,千万句的叮嘱只化作两句赠言:“一分辛苦一分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不仅仅是对于青年学子的寄语,更是对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所有师大人的人生良言。

三十九年为国育才,六十二载初心不忘。黄时中教授坚守在教育一线,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把教育发展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用一言一行讲述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故事。(文/校大学生记者团 朱梦婕、龚蓓佳)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