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要闻

《安徽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集中报道我校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 时间:2021-04-09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本网讯(党委宣传部 杨穆龙)4月9日,《安徽日报》第12版 “教育时空”栏目用较大篇幅报道了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全文以《实践育人,擦亮青春底色》为题,从构筑“课程群”, 明确“培养什么人”;瞄准“四力”,践行“怎样培养人”;胸怀“指南针”,回答“为谁培养人”等3个模块,具体阐释了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培育“新时代青年新闻人”为己任,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探索,探寻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闻人才培养之路。同时,中新网、人民网、安徽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平台也做了相关报道。

原文如下:

标题:实践育人,擦亮青春底色

本报记者 陈婉婉  通讯员 田超

春雨淅淅沥沥,四月寒意不减。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里,师生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即将开展的采风活动。很快,全院各专业大二年级学生将分批奔赴江淮大地的田间地头、街道村镇开展“练兵”。作为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专业采风已经成为该院人才培养的品牌特色活动。

作为中宣部、教育部推动的全国首批10个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之一,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13年以来,以培育“新时代青年新闻人”为己任,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探索,探寻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闻人才培养之路。

构筑“课程群”, 明确“培养什么人”

“一百多年了,我们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吗?它的科学性在哪里?”每年,当大一新生刚开始接触大学课程时,这是同学们提出最多的问题之一。

安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把回答这个问题,精心打造成新闻人才培养的“开场白”,邀请新闻战线上的大家、专家来为学生解惑,用事实说话。一批学界泰斗、业界标杆相继走进学院,用亲身经历、实战经验倾囊相授,迄今已近百场。

要教就教最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从本源上学懂弄通。新传学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系列讲座为基础,开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群建设。院内教师打通专业壁垒,组建课程组,根据课程需求多专业老师联合授课,实现“采、写、摄、编、播、评”一体化教学。结课也以实践作品汇报取代一纸考卷,授课老师联合打分。学生也积极融合、组建团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竞赛、主题活动。每年校运会期间热播的《校运直通车》视频系列报道,正是全院6个专业师生通力协作、博采众长的合作成果。

利用部校共建的政策优势,学院每年组织院内教师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既让学生学到来自一线的资深编辑、记者的新闻采编经验,也让老师紧跟业界发展,掌握产业动态。还先后聘请来自新闻一线的专家为特聘教授,深度参与学院的发展规划、课程研发、学术研究和理论实践教学。

随着部校共建的不断推进,该院沈正赋教授等各学科带头人一起,积极组建研究团队,让全院教师在教育与学术的价值导向上主动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靠拢。在教师队伍的言传身教下,近年来,该院本硕毕业论文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研究生在继续攻读博士、C刊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度增长,系列作品入选广电总局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扶植项目。

7年来,在原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基础上,学院逐渐增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中国主流媒体研究》《媒体融合研究》等系列课程。打造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团队获得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省级教学团队”立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修改,只为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专业教育之中。如今,争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忠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成为全院师生的共识。

瞄准“四力”,践行“怎样培养人”

自2016年起,该校新传学院把以增强学生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目标的专业采风实践课开进学院的各个专业,让学生走到田间地头。

“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共鸣,应当在新闻实践中得到回响。”该院执行院长杨柏岭教授表示,将个人担当紧密地与国家使命、社会责任相连,才能真正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采风实践课由专业教师带队,前期充分调研,分组确定主题,设计采风方案,时长持续在两周左右。和课堂教学不同,采风实践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新闻探索中提升专业技能,在寻找线索、经历挫折、克服困难、获得感动、打造作品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象感知。

一部《畲音下山》纪录片生动刻画了皖南唯一的畲乡群众,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发家致富路;一本《水退人进 生产自救》画册详细再现了汛期之后阜南县王家坝镇民众生活现状和灾后重建、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几年来,同学们的实践作品陆续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第三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安徽省第八届“挑战杯”二等奖等含金量颇高的奖项。

为了锻炼“脑力”,新传学院的学生们自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社”,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该院6个学生社团中最火爆的一个。在这里,学术大牛、业界大咖频繁现身,唇枪舌战、头脑风暴任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于实践中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知中国、懂中国,才能信中国。”这是2017级新闻学专业丁立群同学写在社团工作记录本扉页上的一句话。在学习社里,丁立群结识了许多跟有相同思考的同伴,大家一起办读书会、一起社会实践,在一次次的社团活动中,对家国情怀有了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们从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到逐渐知晓、明白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习社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阵地。

胸怀“指南针”,回答“为谁培养人”

日前,毕业在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四学生周乃亮,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上学期,我接到了一家互联网大厂的入职邀请,20万元起步的年薪让我和我的老师都特别高兴。”周乃亮说。但是作为党员的他,脑海中总是不断浮现专业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支教故事。“我渴望在人生最有冲劲的年纪,去燃烧更多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周乃亮直面自己的初心。经过与老师家人的反复商量,他暂时放弃了到手的工作,转而安心备考,终于光荣地成为“第23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疫情之下,只有离得近,才能拍得真。”摄影专业大三学生潘志成略显腼腆却语气坚定地说:“做摄影记者不光要专业突出,更要为人民掌镜。”2020年的大年初二,新冠疫情突发之时,他主动联系家乡团县委,参与到疫情宣传报道中,深入志愿者岗位、医院、扶贫基地,一干就是四个月。其间他创作的《武汉的天就要亮了》获“国青杯”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开始就现在》获第12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他本人被五河团县委授予抗击疫情“五河好人”荣誉称号。

不止是周乃亮、潘志成,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安师大新传学生的身上都打下了深深烙印。“要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心里时刻装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指针,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大局意识和判断能力,真正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安师大党委书记胡朝荣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安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每一位教师在悉心传授中,静待花开。

媒体报道详细链接如下:

1.【安徽日报】实践育人,擦亮青春底色

2.【中新网】安徽师范大学“马新观”教育纪实: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

3.【人民网—安徽频道】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

4.【安徽日报客户端】安徽师范大学落实“马新观”教育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