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史学院刘湘洁吴检美)9月25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因疫情影响,会议在线举行。来自日本熊本大学、日本神户孙文纪念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黄山学院的3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和我校百余名师生在线旁听了会议并参与互动。

开幕式由历史学院副院长梁仁志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振忠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小坡研究员、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教授分别致辞。

会议第二阶段是学术报告,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赵思渊副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陈瑞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廖华生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郑小春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先后交流了自己的学术报告,张佩国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制度与实践:傅岩在明末歙县的治理》,他以《歙志》为基本史料,从傅岩的统治艺术透视明末一县之地的统治实践,进而研究王朝国家的基层治理传统;伊藤正彦教授发表的《朱学源户之属性考》以《霞瀛朱氏宗谱》为主要素材,对一直以来被视为“庶民地主”的朱学源户的社会身份作一考察;王振忠教授发表题为《“立会补约”:清代前期一个徽州乡约的运作实态》的报告,他从《赤桥约规》看祁门乡约的具体运作并分析其成效,进而阐述了《赤桥约规》在清代乡约趋于形式化大背景下的独特性;蒋海波研究员所作报告《歙县旅日华裔张友深生平及其文书述评》,介绍了近代大阪侨领、徽商张友深的生平事迹及其文书史料。
刘道胜教授报告的主题为《“通庠毕变”:生员群体与清初婺源县基层行政——以〈康熙间婺源县士民具禀汇抄〉为中心》,阐述了康熙年间婺源县“擅刑生员”“通庠毕变”事件的经过及处理;梁仁志教授则围绕《中国商帮史研究中“传统—近代”说之反思——以近代徽商研究为中心》进行主题发言,他认为面对近代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徽商所呈现的新变化是依托或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的,并非是单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郑小春教授作了题为《宋元明时期徽州佃仆制及其变化——〈富溪程氏祖训家规封邱渊源合编〉考察》的报告,分析宋元明时期富溪程氏与坟仆刘姓之间长达三百余年的互动共处关系;祝虻博士所汇报的《文书与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则介绍了明代徽州家谱中的多种文书痕迹,并分析了文书入谱的原因;赵忠仲副教授围绕明清徽州劝善书刊刻出版类型及特点、内容范畴及其在徽州与乔寓地传播的流变等问题作了题为《明清徽州劝善书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
大会总结阶段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小坡研究员主持。王振忠教授对每位学者的报告都作了精彩点评,并鼓励学者们对徽州研究从多方面角度进行展开,他还认为“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研讨会要坚持办下去,这不仅有利于个人学术研究,更有利于推动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