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我校积极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广泛关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学校推出“讲劳模•劳模讲”专栏,宣传报道我校劳模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师生学先进、赶先进,在全校形成向劳模学习的浓厚氛围,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凝聚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智慧力量。
朱国萍劳模创新工作室
朱国萍劳模创新工作室创立于2017年4月,是以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国萍教授名字命名,是我省高校第一个由全国劳模创立的创新工作室,也是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组建后第一家揭牌的劳模创新工作室。2019年12月,该工作室升级为第四批安徽省总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领衔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完成《分子生物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向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生物学一流专业核心课程双语教学体系,建成省级双语教学团队,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提供了有力支撑,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为推动我校及全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作室作为中坚力量,在建设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同时,申报成功生物与医药、农业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着力开拓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创新领域,与省内企事业单位合作,获批分子酶学与分子检测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分子酶学与重大代谢疾病机理研究省重点实验室、基因疾病与健康生物医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分子检测与诊断省工程研究中心、繁昌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省基础研究中心(共建单位)等平台,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作室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高水平导师、省教育厅优青、省教坛新秀等7人次,发展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富有朝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团队。培养20余名博士生(含5名留学生)、200余名硕士生、2名博士后,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银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等奖励50余项。
工作室负责人还利用社会和学术兼职,积极建言献策,多项建议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落实。朱国萍教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路丙辉师德创新工作室
路丙辉师德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10月19日,现有成员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4名博士后,4名博士生导师。成立5年多来,通过参与教学比赛、科研申报、教学实践活动等,工作室先后涌现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社科理论类)拔尖人才1名,省级教坛新秀1名。先后培育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所承担的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成为国家一流课程。工作室所在的党支部成为全国样板党支部。
工作室负责人路丙辉在这五年多中,先后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项目,国家一流课程项目等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5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参编教材8部;荣获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省级以上荣誉11项。2022年,路丙辉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党代会的党代表。
李琳琦劳模创新工作室
李琳琦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经安徽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批准,成立于2019年。领衔人是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劳模)、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李琳琦教授,骨干成员主要是历史学院从事徽学研究的教师。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团队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
团队聚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五年来,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10项;出版《宋元明清徽州家谱的历史演进》《明清乡村绅权建构与社会认同研究》《民间历史文献与明清徽州社会研究》《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研究》《商才士魂:徽商与文化研究》《教育与徽商:徽州社会发展的动力研究》《徽州文书稀俗字词例释》《安徽文化名人传略》《安徽历史大事典》《淮河(淮南)文化十五讲》《六百年徽商资料集成(全10册)》《祁门红茶史料丛刊(8册)》《近代茶文献汇编(全36册)》共10余部60余册;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核心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团队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五年来,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团队致力于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发挥智库功能和智囊作用。提交的《关于“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调研报告》和《关于“新时代徽商精神”的调研报告》,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批示肯定,并为“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团队获得安徽省委宣传部“江淮文化名家”创新工程团队、安徽省高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称号。
夏云生劳模创新工作室
夏云生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20年12月挂牌,现有18位成员,均获博士学位,其中教授比例超过50%,有二级教授4人、国家“优青”1人、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务院和安徽省特殊津贴3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等。
自挂牌以来,团队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科教学方面,“创一流团队,建一流课程,育一流人才”—分析化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十年实践与成效”的项目,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研究生教学方面,“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科研方面,团队成员获批国家级项目立项5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超过100篇。团队核心成员高峰教授被任命为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团队核心成员王广凤教授获得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团队两人晋升二级教授(夏云生、王广凤)。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基础,申报“生物医学材料与化学测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喜获认定(2023);团队负责人夏云生教授的研究成果“自组装纳米超结构与光学分析应用”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是我校首次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了该奖项的历史性突破。
麻金继职工创新工作室
麻金继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由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麻金继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工作室秉承“立德树人固根本 科创筑梦育新人”的发展理念,基于“学习、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实践的交流和合作平台,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创造条件,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努力形成“人人皆可创新,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工作室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推进。指导教师麻金继于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在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共计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1项,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2部。
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潜心钻研学术,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师生深入实践,共赴新疆、陕西、安徽等地开展调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政府、企业面对面沟通、探讨,用专业技术为多部门助力献策。同时,成员依托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参与全国权威专业赛事,将实践研究成果固化,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赛道国家级三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省级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牌银牌各一枚、国家级大学生GIS软件开发一等奖、国家级大学生GIS应用技能一等奖等省级以上高级别奖项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