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师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应邀来马院讲学

  • 时间:2018-04-0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报告人 时间
地点

        3月29日,我校杰出校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陈立新应邀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庆90周年之际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名为“现代社会生活动因与原则重塑”的专题讲座。学院部分老师、研究生一起聆听了报告,讲座由科研处副处长戴兆国教授主持。

陈立新教授首先畅谈了他在师大的珍贵回忆,并祝愿母校越来越好。随后,他围绕主题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首先,陈立新教授强调要抓住事物的根本。他引用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一语,同时结合十九大报告对于我国主要矛盾的定位,强调要从本质的矛盾过渡到现实的矛盾中来。陈立新教授从思想史入手,结合柏拉图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发展,指出现象中的矛盾要转向本质中的矛盾,本质中的矛盾要转向现实中的矛盾。转向本质中的矛盾是为了看清、说明并把握现象中的矛盾,使行为更加合理;而转向现实中的矛盾则是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强调从生活本身的变化入手,分析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的产生情况来认识事物”,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矛盾,看到本质矛盾,进而深入到现实中的矛盾。

 

其次,陈立新教授强调要看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动因:资本与劳动的相互作用。他以客观的、历史的眼光看待资本的生成与发展。一方面,资本拥有一切的权力,同时,资本具有造就性、建构性和生产性特点,劳动是附庸。资本与劳动都是私有财产。资本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种单纯的拥有感,使得异化中的人们“感觉的贫困化”。不过,资本也有其文明的一面,它促进个人活动的充分发展,并用历史形成的需要代替自然的需要,从而塑造了有史以来最为繁华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资本具有形式上平等的外观,并且为人们普遍接受,这是资本的意识形态的幻象。交换价值与抽象劳动撇开了具体劳动,可以用数字计量,这就是抽象平等的表现。

最后,陈立新教授提出以劳动为原则导向重塑社会生活。他指出资本生活带来了社会的根本性紧张,有着造就性、建构性和生产性的特点。价值本身就是一种与人相对立的抽象对象性,并进而成为奴役人的力量。所以,想要克服这种力量,就必须以劳动原则为导向重塑社会生活。现代文明是以资本为原则的文明,培育了人的独立性,确切地说,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新型文明是以劳动为原则导向的文明,并以人为本,以现实为根据,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座结束后,戴兆国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陈立新教授就老师和同学们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边缘化即自我放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念的前后变化及时代背景”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答。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