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博物馆)由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 2017 年 11 月 10 —14 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大会研讨主旨:“高校博物馆:管理与创新、文化与传承”,论坛主题:“传承、发展、交流、共享——智慧文博时代的高校博物馆”。全国近百所大学2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光明网、优酷网全程转播大会开幕式和二天的专家发言,可谓盛况空前。
开幕式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敬一丹主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巡视员万丽君致贺词,国际博物馆学会副主席安来顺为老一代著名播音员陈铎先生和虹云女士颁发“中国高校博物馆形象大使”的聘任证书,接着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作《坚持文化自信,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主题演讲,单院长从迈向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进程中的努力和“故宫博物院的辉煌与梦想”两个方面,介绍了对故宫博物馆在实践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提出中华祖先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文明和遗留给我们无数的宝藏,国人要有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望者,将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发扬光大。单霁翔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故宫,在紫禁城600岁“生日”之时,故宫古建筑整体保护修缮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将双双竣工,实现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目标。
万丽君在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前不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部分高校博物馆召开专门会议,探讨新时代高校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路径。希望全国各高校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入交流,深化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用十九大精神的高标准、新时代的新方位来衡量工作,各项工作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任务,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后两天的论坛中,近20位演讲嘉宾,分别就打造博物馆核心竞争力、创造力,探讨高校博物馆的前沿示范作用,智媒时代文博产业的走向与未来等主题发表演讲。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落实国家战略背景下的高校博物馆建设、推动高校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发挥高校博物馆在国际交流和传播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探讨。他们不仅交流了各自博物馆的陈列理念和发展状况,而且就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做法交流了看法。全体代表参观了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和北京汽车博物馆,还重点参观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获颇丰。
我校博物馆吕俊龙副馆长、裘士京教授和正在北京访学的卢建英副教授参加了这一盛会,感受良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博物馆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
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多次强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他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14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一所大学的博物馆应该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地,体现该校博大精深,文化悠久的场所。
其二,文化育人是高校博物馆事业的时代命题。
国际上著名综合性大学大都拥有不止一所博物馆,这是文化底蕴丰厚的标志之一,我国近年也已经将是否拥有很好的博物馆作为考评大学的标准之一。博物馆应该成为大学立德树人的核心场所,成为文化育人的神圣之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通过举办或综合、或专业、或艺术、或科学的展览,培养具有独立人格、拥有审美意识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并助推师生之外的更多公众培育文化品格和科学精神。国内高校这些年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各类博物馆(有的是专业或行业博物馆,专门展示如汽车、飞机、中草药、机车等)已有200余座,其中历史类博物馆仅数十家。高校博物馆每年基本上是以10座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些博物馆己经成为我国博物馆系统中一股新生力量,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在发言中表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如何运营好高校博物馆,落实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总体要求,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等,是高校文博界需要关心、关注、研究和积极探索实践的重大课题。
其三,高校博物馆在建设、布展等方面呈现如下新特点:
1.博物馆建筑独立化
早期的高校博物馆大多是在各类陈列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往往“隐居”在校园一角某个陈旧小楼的一间教室。目前,拥有这种博物馆的高校大多在原址改建扩建或腾出一座独体建筑,甚至新建一所,形成独立的博物馆。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大等学校博物馆均如此。这样在组织机构、管理、安全保卫、展示等方面都有优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0平米,属于综合性历史文化与艺术博物馆。2016年10月建成,各类管理研究人员近百人,是国内高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博物馆。目前正在展出的是“翰墨丹青——清华藏珍书画展”、 “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等九个展览,博物馆主体建筑宏大,展厅设计科学,展柜布局合理,珍藏件件精良,是中国高校博物馆当之无愧的大哥大。
2.博物馆藏品综合化
早期的高校博物馆多为单一学科的专业博物馆或者行业博物馆。近年来,拥有专业博物馆的高校通过整合校内既有资源,向综合性,多学科方向发展。如师范大学往往整合古代文物、生物标本(化石)、字画、矿石、校史等资源而成立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的博物馆(如西北师大、哈尔滨师大),每个展览一层楼(约1500平米),有独立的管理机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包括十多个展厅,可以同时展出十多个不同内容的藏品或外来展品。
3.博物馆陈列现代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藏品安全,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目前的高校博物馆大多采用最新的设备和技术来进行布展。如采用恒温恒湿设备以加强对藏品的保护,采用LED照明设备以减少对藏品的辐射,采用4D、幻影成像等技术布展来增强展示效果等等。
4.博物馆运营常态化
过去的高校博物馆大多“养在深闺无人识”,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博物馆只有面向公众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这一点已成为高校的普遍认识。目前,大多数高校通过健全和完善博物馆管理机构、引进优秀的管理人员、拨付足够的运营资金最终使博物馆的运营常态化,确保了对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
5.经费多渠道
除高校本身经费支持外,现在通常见到的是与当地政府、与企业(包括外业)合作冠名,成为市民、企业文化教育基地,以获取部分经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与政府或高校之间文物借调展示获取部分资金。
我校博物馆成立十年,以藏品种类齐全,精品率高而闻名全国,已经成为展示安徽师大悠久文化,深厚历史积淀的重要窗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正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希望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通过这次会议将学校的博物馆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推进一步,努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