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2025年7月4日,安徽师范大学地旅学院赴宣城探究文旅融合驱动下河沥溪街道活化机制调研本科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来到了河沥溪老街深处的皖南花鼓戏研学基地,与宁国市剧协主席杨素之展开深度对话。在弥漫着茶香与旧书卷气息的文昌楼里,这位守护皖南花鼓戏十多年的老人,揭开了这项濒危艺术的壮阔史诗。

(图为团队成员进入皖南花鼓戏研学基地。胡宇翔 供图)
跟着墙上的解说牌,杨主席向团队成员一一介绍了皖南花鼓戏的历史,从清末的“七大派”到建国后的“四大家”,皖南花鼓戏在一代代戏剧人手下发展、传承了下来,传唱着皖南地区劳动人民可歌可泣的故事。当问及花鼓戏来源时,杨主席说,皖南花鼓戏是文化融合的结晶。太平天国运动时,宁国本地人十不存一,直到清末民初,湖北、河南、安庆等地民众大规模迁入皖南,皖南的文化才得以重新发展。鄂东花鼓调、河南灯曲与皖南民间歌舞在碰撞中融合,又吸纳徽剧、京剧的艺术精华,最终形成以湖北话为载体的新剧种——皖南花鼓戏。

(图为宁国戏协杨素之主席向团队成员介绍皖南花鼓戏历史。胡宇翔 供图)
花鼓戏最鲜明的艺术标识是它那流淌着文化混血基因的唱腔。杨主席向我们解释道,由于皖南花鼓戏曲折的创立背景,皖南花鼓戏在湖北花鼓调帮腔的原始形式上,经过胡琴等伴奏改良,后又融入笛子、唢呐等乐器。成就了其旋律上既有湖北花鼓的激越,又带河南灯曲的明快,更兼皖南民歌的婉转的特色唱腔。
花鼓戏的特色,还体现在选材和表演形式上。杨主席表示:“我们的戏绝不贴标签,它体现的是老百姓的心理。”皖南花鼓戏选材直抵民间生活的脉搏,它反映的都是老百姓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家长里短,主要向观众传递亲情、友情和爱情。虚物表演也是一大亮点。演员以空手扬鞭象征策马疾驰,以无桨摆渡演绎泛舟江河,用写意手法在方寸舞台勾勒万千气象——“无马无舟,全凭心手相传”。杨主席解释道,这“虚物表演”是皖南花鼓戏的灵魂所在,方寸之间,扬鞭即是驰骋千里,空手作桨便渡万重波涛,将百年前湖北、河南移民“一担箩筐下江南”的漂泊与坚韧,化作了舞台上最动人的肢体诗篇。杨主席还邀请团队成员观摩了皖南花鼓戏的录像,让队员们充分感受皖南花鼓戏的魅力。

(图为宁国戏协杨素之主席邀请团队成员观摩《春嫂》。李楠 供图)
访谈过程中,杨主席重点谈到了皖南花鼓戏的创新传承问题。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新媒体相结合,拓宽非遗戏剧传播途径;让戏剧以年轻群体易接受的形式展现,推出“方言小品”;加强年轻群体对戏剧的认同感,推出“亲子共演一台戏”模式……访谈尾声,队长赵送珍的笔记本上已密密写满。她感慨道,此行最大的震撼,是理解了非遗存续的双重密码:档案库里的曲谱剧本固然是根基,但唯有让艺术活在当下——活在少年宫孩童清澈的眸子里,活在西村周末舞台的璀璨灯光下,活在《小山变大山》这样与时代同频的新腔新韵中,这条文化的“母亲河”才能生生不息。


(图为团队成员与研学基地负责人的合影。赵送珍 供图)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新闻网】http://www.ahnewnet.cn/a/202507/infos3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