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应积极投身到互联网的大潮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参与受众市场竞争,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当好全媒体传播矩阵的“领头羊”。其中,构建全程媒体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是推动媒体转型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路径。
全程媒体的概念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媒体应全程关注和报道大众关心和关注的新闻事件。一个新闻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束,无时无刻不处在传播的链条中,或者说任何一条信息随时都可能变成一个公众关注与热议的对象,它消灭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颠覆和改写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流程,传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二是媒体所有的工作流程都应协调一致地参与到新闻报道之中。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各个流程也处于一个相互链接、彼此协调的封闭性运营之中,共同编织起一条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因此,全程媒体的提出,既是针对传统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和传播中存在明显不足而言的,也是对新型主流媒体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流程建构提出的新要求。
全程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提出的挑战与要求,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及时、迅速地捕捉最新新闻信息,满足大众的知情权。一些主流媒体习惯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新闻运作,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反应不够敏感,致使新闻的时效性滞后。全程媒体则要求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扮演好社会雷达的角色,迅速捕捉社会最新信息及其变动情况,受众随时可通过媒体触达最新信息。其次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社会热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成就报道多、问题报道少,领导报道多、群众报道少,结果报道多、过程报道少等“三多三少”倾向,是一些主流媒体长期存在的问题。全程媒体则要求新型主流媒体必须对社会热点事件作跟踪问效的连续性报道和追踪式报道,善于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故事,杜绝有始无终的“烂尾新闻”和“悬疑新闻”。再次是整合媒体内部的渠道资源和人才优势,联手打造新闻精品。传统媒体内部由于分工过细,各自独立运作,导致彼此之间工作协调不够,新闻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至于新闻的影响如何、受众是否满意等,往往很难把握。全程媒体则要求新型主流媒体必须具有媒体融合的思维,整合媒体内部的渠道资源和人才优势,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新闻生产实施流程再造和流程优化,联手打造出新闻精品。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必须对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和传播流程进行再造和重组,构建全程媒体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新机制与新体系,打造符合媒体融合要求的新闻生态和媒介形态。
第一、增强系统思维和整体效应。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由于缺乏系统思维,往往重视新闻生产而忽略受众反馈,将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公信力割裂起来,实际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要旨,贯穿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全流域、全过程,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全程媒体要求新型主流媒体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着力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上,对这“四力”进行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其整体效应。
第二、实施媒体流程优化和平台再造,提升新闻生产能力。从新闻生产流程来看,传统媒体的新闻选题和新闻线索往往由新闻记者凭经验行事,新闻价值判断完全靠记者或编辑个人的感觉和直觉,缺乏精准性和科学性,受众的兴趣和爱好究竟在哪里,无法知晓。全程媒体机制下,新闻议题设置、新闻线索获取、采访内容策划等,则可以通过新闻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完成。新闻编辑不再被动地接收和修改前方记者发回的稿件,而是提前介入到新闻选题策划和具体新闻采写之中,根据不同媒体受众的不同诉求进行个性化新闻提示和稿件编辑。新闻采写模式及其新闻生产者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依靠专业记者生产内容(PGC)的手工模式,继走向“专业生产+用户生产”(PGC+UGC)的Web2.0模式后,又将走向Web3.0新阶段即算法生成内容(AAC)与PGC和UGC三足鼎立的模式。
第三、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从新闻传播的内容、技术、平台到媒体管理,构成了又一个相对闭合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全程。新闻生产力的打造和提升离不开这几大因素的作用。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新技术的运用和赋能,无疑让媒体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区别于传统媒体手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机器学习”、“用户画像”和“精准推送”。“机器学习”结合“用户画像”可以计算出一个非常精准的基于用户的信息流,“用户画像”构建的维度越多,其推送的内容就越为精准。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精准推送”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实现对受众诉求进行详细了解和准确把握的天然弊端,再加上先进的管理手段的运用,从而让新闻生产与新闻分发、报道反馈和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新业态、新常态。
(本文作者系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沈正赋)
原文阅读地址:
《安徽日报》:
http://app.ahrb.com.cn/ahrb/layout/201902/12/node_06.html#c88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