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文科的,之所以参加学校专利发明大赛还是因为‘第二课堂’的激励。”安徽师范大学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叶品同学,大二时带着自己发明的多功能衣架参加了校内评比会,自那以后,她开始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发现老师上完一节课后头发“银白”,粉笔灰落了一身,于是她发明出一个带吸尘功能的粉笔擦。
“同学们都说我是‘学霸’,其实‘第二课堂’才是我的强项。”叶品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从幼儿故事创编大赛到钢琴六级,从动漫设计大赛到“青春飞扬”舞蹈大赛,佳绩频频。“第二课堂打开了我的另一扇窗,这么说吧,从碰上到爱上。”叶品说。
作为团中央确定的首批“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安徽部分高校将试点工作作为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发力点,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着力服务学生成才成长。越来越多像叶品一样的同学,在“第二课堂”中找到兴趣、找到价值。
早在2006年,安徽师范大学就开始实施“第二课堂”活动积分制。2010年,修订出台《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方案》,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6个“第二课堂”学分,其中社会实践不少于0.5学分。后来,又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根据内容划分为3个模块,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学校还要求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均衡分布,每个模块不得低于2个学分。
今年起,该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25个单位,将围绕“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课程群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开设课程289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与。
“在‘第二课堂’参加志愿服务,不仅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也明确了以后工作的方向——当一名老师,所以我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去西部支教,现在又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安徽师范大学余梦雅老师说。
她在本科期间参加了学校坚持开展10多年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五四爱心学校”。该校每年发动万名师生深入近千个乡村和社区开展实践,学生参与实践的情况全部进入“第二课堂成绩单”。
“‘第二课堂’经历可视化,一直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据安徽师范大学团委书记梁燕介绍,2016年,该校设计开发了“第二课堂”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记录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估,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毕业时可以打印出专属于自己的“成绩单”,为用人单位提供另一种评估角度。
“‘第二课堂’的课程评价功能很好,学生的评价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思考举办一个活动如何能真正对学生有用,促进他们的成长。”王丽珍是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负责公共活动组织的老师,“第二课堂”信息系统平台不仅给她发布和组织活动带来便利,也免去了开展工作找“对象”的痛苦,“花在活动组织上的工作量少了,用在前期策划和后期追踪的心思多了。”(王磊)
原文阅读地址:
《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8-02/07/nw.D110000zgqnb_20180207_1-07.htm
新华网:
http://education.news.cn/2018-02/07/c_129807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