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昌玉《用艺术点缀生活》
在我获赠的书籍中,《用艺术点缀生活》是一本很特殊的书,这倒并非是该书的内容有些特殊——既有“文学”篇章,也有“艺术”作品,而是因为其虽是一本赠书,但赠者并非作者,而是编者,且此编者又是该书作者的儿子。
是的,这是一本儿子为父亲八十华诞而编辑和出版的书!儿子是一位大学知名教授,父亲则只能算是一位乡间“文艺老年”。
《用艺术点缀生活》一书由“书法国画、盆景根艺和诗歌散文”三大篇章组成,这些文学、书画及根艺作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我为作者用真心、真性和真情进行创作而感动。但更让我感动的还是凝聚于书里书外的那样一份父慈子孝的真情。
汪曾祺先生有一名篇曰《多年父子成兄弟》,意思是说父子之间,虽然辈份上、年岁上是父子,但是在生活中完全可以成为平等如兄弟,如朋友一般和谐相处。通过本书,我似乎可以感觉到,庄昌玉、庄华峰父子,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那份温馨、默契与和谐。
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家庭中一代又一代人长期营造的,首先是长者的以身作则、言行垂范。庄昌玉先生是歙县坑口中学的退休教师,其父庄明德是一位徽商,他贾而好儒,崇德重文,更写得一手好字。正是受父亲的熏陶,庄昌玉从小就酷爱书法,天天临池,笔耕不辍,在皖南一带已久负盛名,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庄华峰现为安徽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能取得今天如此高的学术地位,不能不说与父亲的从小影响关系至密,最为明显的证据便是他竟然也能写得一笔好字,且书至成家。
优良的家风贵在传承。庄华峰以一位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和忠诚担当的优秀品格,和父亲庄昌玉先生一道,创新式的将他们的书法艺术家风传承得淋漓尽致。他们立足工作、生活,在满足他人的基本价值需求中,传承书法艺术家风。庄昌玉先生的书法雄健、豪放,雅俗共赏。当地人家乔迁、婚庆、祝寿等用的中堂、条幅,都是他的作品。每年春节前十几天,附近镇上的几百户人家纷至沓来,求写春联,他不得不把在县城的女儿、女婿和外孙们一同调来。在他看来,写春联不但方便了乡亲,与他们进行了情感交流,而且也是练字健身的好机会。多么朴素的幸福观啊!而作为大学的历史学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庄华峰教授,从当年留校任教那天起,就率领学校书法教学团队,把书写“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作为对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中开设书法课,他亲自授课。
父子二人,孜孜以求,努力进取,使临池习书不但成为个人的高雅志趣,也成为了家庭的一种有形家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子俩就在家乡歙县文化馆举办了一次“踪追羲献”的书法联展活动,在县城产生了不小的轰动。2015年,安徽省开展了首届“书香之家”评选活动,他们家榜上有名。这一殊荣的取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得益于他们的书法艺术优良家风的积淀,同时又将他们的书法艺术优良家风传承得更远。
庄昌玉先生数十年来一直醉心于艺术创作,退休后,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艺术的探究与实践中来了,他参与各类书法大赛,屡屡获奖。而今八十高龄的他,依然在墨海中苦苦求索,这正是他弘扬家风具体而坚定的行动。这一行动激发出儿辈对他作品进行整理编辑的强烈愿望。因此,《用艺术点缀生活》,既是庄华峰教授对父亲文学艺术创作的一次膜拜,对父亲生活、学习的一次深度了解,更是对父亲的无限敬爱而呈现给全家人的一份精神大餐,他把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也在此诠释得精当绝妙。
父子同心,身体力行,著书点赞,共同书写的不仅是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共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张召中)
新闻链接:http://xawb.epaper.ahwang.cn/html/2016-12/06/content_40166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