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校教授谈“发展特色之路 创新中国学术”

  • 时间:2016-07-1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张鑫

   

    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一《讲话》揭明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明确了目标,为打造中国学术指明了方向。

  中国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独具特色,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学术文化体系。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孕育和包容了灿若星辰的思想流派和诸子人物。在这些学术文化体系中,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观点精彩纷呈,为传统中国社会的国家治理、民族发展、世界交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

  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相比,中国传统学术的经典积累与留存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承体系。以六经为主体的中华古典学术体系和文献系统,其所涵盖的天人道器之学,包含着面向现实的问题意识和特有的价值追求。循沿“修六艺之术,观百家之言,通万方之略”的路径,传统学术文化历经数千年形成的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的文献累积,不仅为学术文化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典籍依据,也为中国人追求精神生活的超越绘就了理论反思的图景。六经之学,以先王典章法度为基石,以求见于政教行事之实。以六经之学为指引,史学、子学、集学的典籍传承,莫不凸显出政教风化的社会功能。这一独特的学术文化精神,水土丰厚,滋养着中华文化,在其长期稳定发展的进程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为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学术资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更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当现代社会的大幕开启之际,中国社会却面临着几千年所未曾有的大变局。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不但承担着改革社会的重任,也自觉承担着文化发展的历史任务。面对着中国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积极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战火纷飞,中华大地难以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在这种情形下,人们的确难以有一个安定的研究学术的环境,难以平心静气地解答各种哲学社会科学问题。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革命的实际决定了中国道路的选择,要在鲜活的革命斗争中加以积极的反思才能够予以把握。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运动的同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只不过这一研究不在书斋里,而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在崇山峻岭的油灯旁,在乡村原野的窑洞里。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所取得的一大批研究成果,就为寻找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正是依据这些事实,毛泽东才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发展的进程。再如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提出的论持久战的理论,对于指导抗日战争的发展,坚定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文学革命、史学革命,以及共产党人自觉开展的文艺整风运动,都为推进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人以亘古未有的勇气,将学问做在了山河大地上,做进了亿万民众的心里。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文化思潮、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激荡澎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思想潮流中,诸多社会科学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吸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转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了各自学科的本土化建设运动,这为打造当代中国学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中国哲学等学科在30多年的探索历程中,逐渐积累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一大批中国学者,已经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登场亮相,传扬中国学术,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造学术中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智力支撑。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多重社会矛盾。中国曾经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过智慧,当今时代中国仍然要积极承担,有所作为,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话》鲜明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系统中,如同人体系统中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如果出现紊乱,那么人体其他部分功能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同样,哲学社会科学如果失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失声,整个社会系统也就难以正常运转。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

当前的中国,面临着国际上各种“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质疑,国内也时常出现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等发出的不和谐的论调。如何在发展的进程中减少这些噪音,消除这些杂音,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某种程度上说,发展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如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的发展,不仅助力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温饱问题,而且在独立探索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的特有道路中,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学术理论支撑。

当然,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建构理论的同时,必须要创造出更多的经典作品,才能够摆脱简单延续母版、套用模板、简单再版、变为翻版的命运。《讲话》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16个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重大理论和课题进行了概括。如何论证和解决这些课题,是未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和发展,“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走推陈特色之路,着眼现实问题,紧跟社会实践,贡献人类文明,促进中华学术文化发展迈入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学院   戴兆国)

 

 

原文阅读地址: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x/201607/t20160712_3117261_2.s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