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多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恢复开设了本科生劳动实践课,社会反响热烈。2011年,央视新闻频道(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进行了专访报道。近日,《安徽青年报》又以头版头条的重要篇幅,刊发了《劳动课不作秀》的专题报道,再度聚焦我校劳动实践课的运行发展情况。现将全文转录于下:

2011年10月,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安徽师范大学首次开设了劳动课,并作为新生必修课,考核合格,学生将获得一个学分,不合格则要重修,且不能参加各种评优活动。据悉,此举当时走在了全省前列。
日前,记者再次采访了该校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四年里,学校顶住各方压力,为了让劳动教育更接地气、不走过场,该校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修改考核等级,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如今,已有两万多名一年级新生参加了这门课程,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小学阶段的劳动课大学再“回炉”
移植学校的绿化、打扫学校死角的垃圾、在食堂擦桌子和清理碗碟……开学仅一个月,该校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叶品就先上了一门看似只在小学时才强调的劳动课。
原来,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该校就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了一门劳动实践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新生军训之后,从当年10月上旬到次年6月上旬,学校将利用一学年的时间,让5000多名一年级本科新生每人参加一周的劳动课。
根据学校规定,学生在上劳动实践课期间,文化课停课一周,以便学生深入到学生食堂、学校绿化及道路保洁第一线,由工人师傅充当教师,手把手教学生洗碗、择菜、切菜、做馒头、修剪绿篱、植树、清扫垃圾等体力劳动。一周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安徽师范大学劳动实践课考核表》,一线的工人师傅在“劳动岗位部门意见”一栏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评定出初步意见,学校公共劳动教研室再根据带岗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意见,结合平时巡视情况综合评定出学生的劳动课最终成绩。成绩合格及以上者,获得该门课程一个学分,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修。学生的劳动实践课考核表装入学生的档案,成绩计入学生个人成绩大表。
在《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劳动实践教学实施暂行办法》中,记者看到“凡是劳动课不及格或因故不能参加劳动课的,学期末由公共劳动教研室统一安排重修,学年内不能参加各种评优评奖等活动”。
走在全省前列被疑赚取免费劳力
然而,在众人印象中,劳动课多出现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如今乍一出现在高校校园内,顿时成了热议的对象,各种质疑将学校推到风口浪尖。
“有人说,安徽师范大学开劳动课是标新立异,还有的说安徽师范大学建新校区差了好多银行贷款,让大学生劳动是想省几个后勤保障经费等,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该校后勤管理处处长助理朱金云说,2011年,全国上千所高校中鲜有高校将劳动实践课写入教学计划中,学校的独树一帜,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部分参加过劳动实践课的学生透露,当时关于学校为什么开设劳动实践课的讨论声很多,有人觉得学校是在利用学生的劳动赚取免费的劳动力,也有人认为诸如捡垃圾、清扫路面这类劳动很低级,缺乏教育意义,更有学生在学校的BBS论坛上大肆吐槽。学校因此登上了各大媒体的新闻版面。
“说归说,事还得做,毕竟学校决定开设劳动实践课不是一拍脑门随便定的,它的开设是有一定必要性的”。朱金云说,学校之所以顶着压力将劳动实践课继续下去,是因为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发现:90后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劳动观念淡漠、劳动意识不 强、劳动技能很差。有的新生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每隔两三个星期还要来一趟,就为给孩子洗一大堆脏衣服。“这样下去,我们的毕业生以后成人都有问题,又怎么能真正成才呢?”

基于这样反思,学校最终决定将劳动实践课列入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顶住压力学校加大监管完善考评
四年来,为了洗去劳动实践课作秀的嫌疑,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学校不断跟进调整。劳动课开设一年后,由学校后勤管理处起草了《安徽师范大学2011级学生劳动实践课总结》,在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下,教务处、学生处、后勤管理处等几个部门围坐一起,就文件中的一些条款作了修改、补充。
“主要是将学生成绩由2011级的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改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等,不合格的学生要进行补修,劳动课成绩与评优、评先挂钩”。朱金云说,劳动教育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养成一种意识、一种习惯,灵活设置考评等级,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修订,学生更加重视劳动实践课了,绝大部分学生能取得优良的成绩,中等和合格成绩的学生约占20%~30%。
从2013年开始,学校每次召开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公共劳动课教研室派人参加并向副院长汇报各学院学生劳动课的有关情况,同时将各新生辅导员吸收为劳动教研室成员,加大了对劳动课监督管理力度;为学生购买了手套、雨衣等工具,切实保障劳动安全。四年来,该校劳动课运行平稳,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开课四年学生受益匪浅纷纷点赞
“在比较规律化的课堂教学里加上了劳动实践的部分,我觉得这算是大学教学生活中比较匠心独特的部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合理地掌握知识,更有利于体验生活,明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谈及刚刚结束的一周劳动实践课,叶品感悟颇深。
叶品说,身边大多数同学都比较认同这门课,虽然做的时候会有怨言,觉得好辛苦、好累,甚至觉得做的活好脏,好臭,但是回过头来想想,大家都觉得这是自己的一笔财富,“如何更好地做到将心比心,恐怕这是最好的方法吧,亲身体验,胜过一切口头言论”。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二年级学生赵洋对于2014年11月3日至9日的劳动实践周记忆深刻。“当时,我们是七个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学校食堂进行几个调查,分别是关于食材价格、食堂免费汤供应情况,以及食堂工作人员值班情况的调查,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去了超市,做了调查问卷,虽然很辛苦,但很有收获”。赵洋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调查性质的校园劳动,并且调查的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是服务学生群体,感触很深。
2014级心理学专业学生罗艺茹在劳动实践课中被分配到的任务是校园绿化工作,主要是将锯下的梧桐树枝扛到学校后山、捡拾校园内园丁锯下的树枝、清扫学校花坛周围的树叶等。“大学生一般很容易眼高手低,但是最基本的劳动使我们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体会到了劳动者的光荣与艰辛”。罗艺茹说,体验过劳动的辛苦,自己不会再浪费粮食、不会再随手丢弃垃圾,开始用感恩的心态看待周边的一切。
新闻与传播学院专职辅导员马星宇见证了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的变化和成长。有一次,他去查寝室发现原本比较脏乱的寝室突然变得整洁了,杂物堆积的阳台也清爽了。在这几位女生的实践小结中,他找到了答案:看到食堂阿姨打扫卫生的不易,联想到自己本应温馨整洁的小屋的脏乱差,几个女生开始做出了改变。
“这门课让多数学生在一定程度、一定阶段认清了劳动意义,珍惜了劳动成果,增强了劳动观念,改变了一些学生错误的生活习性”。对于劳动实践课,马星宇肯定之余表示,要想让劳动意识和习惯真正植入学生的心中,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原文阅读地址: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073&CurrSid=9753&newsid=3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