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缅怀抗战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安徽师范大学于今年初启动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暑假期间,他们组建多支校级重点团队分赴革命老区开展抗战故事采编、抗战老兵慰问帮扶,以及抗战遗迹利用与保护现状调研等实践活动,传承抗战精神。
七天寻访十三位抗战老兵
“每一位抗战老兵都让我们无从下笔,他一生的故事,我们如何用短短的两千来字勾勒,酸甜苦辣,几经沉浮,有些东西你永远无法感同身受。”赴革命老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陈累在微博写道。
暑假期间,陈累一行挂着照相机、踩着黄土地、穿过曲折弄巷、经过无数山间隧道,不到七天共行走542千米,穿梭在黄山市的三区四县中,采访到13位抗战老兵,撰写新闻稿30余篇,拍摄视频近40个小时,拍摄图片1万余张,微博话题#寻迹峥嵘岁月,勾勒中国脊梁#阅读量达27.7万,这一组数据背后是全体成员平均每天工作18小时的成果。
“绕错小道、走错村落、车子故障,……”团队成员曹青青打趣一行人实地寻访时的“囧途”,作为赴革命老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访组的成员,她这一路和同伴们握过很多抗战老兵们苍老却有力的手。
抗战胜利已有70周年,这些抗战老兵大都九十多岁甚至一百多岁了。以何力行为代表的几位抗战老兵目前身子骨还较为硬朗、精神也格外矍铄。看到大学生们的到来,更是欢喜不已。
1938年,17岁的何力行成为了黄埔军校17期三分校22总队步科学员。1943年,在芜湖清水弋江地区与日军交战时,日军投下的手榴弹炸伤了何力行的腿部,伤疤一直保留着。1945年,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今年的社会实践团队寻访到抗战老兵何力行,在离别前,94岁的何力行向90后大学生敬了一个军礼,感谢他们为抗战老兵们付出的努力。团队摄影组的杭星迅速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老人敬礼前特意从房里拿出一顶帽子戴在头上,腰板挺得笔直,他说,敬礼一定要站直”。
在寻访中,成员们发现,老人们平常也会有种花种草、看看书之类的业余爱好,虽然都是耄耋之年,但是在生活上依旧自立,思维言谈还比较清晰。然而,战火与岁月纷至沓来的压迫,风烛残年的老人们如同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颤颤巍巍走在历史长河之中。
四天前,团队成员还和抗战老兵郑式蕴开心地聊着天;四天后,他却躺在病床上吸氧。郑式蕴的老伴哭了,成员们也哭了。寻访的路上,团队成员们更多看到的是像郑式蕴这样的抗战老兵和不容乐观的身体状况。有的常年卧病在床,有的已经说不出话来,就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也并不理想,生存状态令人堪忧。“我们都在高喊着抗战胜利70年,可真正‘抗战胜利70年’的他们有的仍被遗忘在角落里”。
七十年前以笔为枪 七十年后以画纪念
暑假期间,如果你到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旧址,你会看到一批手执画笔、专心艺术创作的美术教师和学生。不远处,有一个稍显昏暗的画室里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三十余幅主题油画作品、八十余幅主题图片依然散发着浓烈的油彩味道。它们是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近20名师生近半个月的创作成果。
“我们通过创作反映新四军成立、岩寺集结、进驻云岭、全面建军、赤子之心、恩来云岭、捷报频传、鱼水情深、奉命北移、茂林激战、重建军部、日军受降等十余个方面的作品,真实、立体、形象地再现新四军的战斗和生活场景”。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刚介绍,70年前,画家张光宇以笔为枪,投入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战斗,以数十幅漫画记下苦难与光荣并存的时代;70年后,美术学院实践团队利用专业特长,以画纪念抗战胜利、纪念革命先烈。
为做实做深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美术学院在实践前的一个月多次召开包括专业教师、实践团队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的抗战主题艺术作品创作研讨会。院长高飞参加过多次谋划会,会上他要求“专业教师必须亲自创作,并要一线指导学生创作;艺术的教育必须融入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环节之中”、“师生作品创作必须将个人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融入其中”。
作品创作的过程并不轻松,如何把握好历史事实,如何理解透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为此,团队师生先后集中参观了新四军旧馆、新四军史料陈列馆、军械所和东南局等革命旧址,观看了皖南事变、黄桥战役等反映历史重大事件的影片,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并将概念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脑海中立体化、鲜活化。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开展抗战故事搜集、抗战英雄人物寻访等活动。“在实践记录片拍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位新四军支前模范人物张妈妈,她的膝盖在支前过程中被战火意外烧焦,以致后面的几十年始终行动不便。她的子女在她的感召下,在20世纪40年代也投身抗战,献出了青春和热血。张妈妈全家参加抗战的事迹真的让我们太感动”。团队成员张泽星说,我们在这创作,流的只是汗水,而他们流的却是鲜血。“好多那个时代平凡人的抗战故事,让我们的内心深受震撼,我们唯有以虔诚的鞠躬表达追思和敬意”。团队成员用画笔、用文字、用图片、用视频记录下那些伟大的历史时刻和感人的英雄事迹。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精神与信仰。
“不去经历,就没有震撼”
“不去经历,就没有震撼!”一名学生在微博中写道。
抗日战争结束已70年,一些遗迹在岁月的打磨中几近湮灭。和美术学院几乎同一时间,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实践团队兵分四路,直奔我省东、南、中、北四个地区,踏上了抗战遗址调研与保护之路。
“有志气,有勇气,更要有骨气,敢于为实现真理挑重担”是罗炳辉师长对学员的要求。70年后,当年罗师长挥斥方遒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迎来了一群年轻大学生。战机、坦克、火炮等武器装备意气风发地坚守在那里,文工队旧址、刘少奇故居、锄奸科旧址和地道都还完好存在。
遗址中的真武庙正在修缮,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抗大八分校的保护和利用。然而,也有一些房屋屋顶经年不修而腐烂,大门紧闭,无法真实地还原历史。该学院的皖南分队到了繁昌县中分村,这个村看似不起眼,却是新四军三支队的所在地。在中分村的乡间小路上,成员们遇见了徐孝旺,新四军三支队旧址史料陈列馆的创建者兼志愿讲解员。
“可以说,我在用自己一辈子的时间去搜集、整理、守护、讲解这些遗址和史料,只要还能说清楚话,我就会向来访者讲解,讲这个地方的抗战史,把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传给你们年轻人。”徐孝旺说,“只要守着陈列馆,我就觉得安心。”
“我想成为嘎子那样的人”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在志愿者刘成俊的领读下,全体学生高声朗诵《少年中国说》。这是安徽师范大学赴阜南县“爱的教育”支教团队在阜南县黄岗镇育蕾小学举办爱国主义系列主题活动。
“有谁知道这些星星代表什么吗?”
“共产党!”三年级的教室里传来学生们的响亮的回答。
“那其他小星星呢?”志愿者周洁指着黑板上的国旗再次发问。学生们都沉默了。看着学生们迷茫的眼神,周洁详细介绍了五星红旗的由来和释义,并融入长征精神,讲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艰辛不易。
周洁说,“爱国主义”主题支教是一座桥梁,承载了太多抗战老兵们的爱国之心,是唤醒新世纪孩子们“勿忘国耻”之心的力量,是引领新世纪孩子们“圆梦中华”之情的责任。
为加深当地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支教团队举办了“勿忘历史,展望未来”的观影活动,《小兵张嘎》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偶像。六年级学生李双仰着脸大声地说,嘎子好厉害,我想成为嘎子那样的人。
“可能,这里的孩子并没有合适的场合让他们去践行爱国主义,但在将来的每一天,孩子们只要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就会意识到这是我的祖国”。周洁说,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稚嫩的童声搭配澎湃的文字,一双双虔诚的眼睛,一张张严肃的面庞,他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原文网址: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045&CurrSid=9507&newsid=3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