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人民网】【安徽新闻网】安徽师大赴哀牢山区国家级支教团队记一位执教三十余载的乡村老教师

  • 时间:2015-09-29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张鑫

 

普洱市景东县的大山里,邦庆完小在白云间静默伫立,走过30多年时光的建筑显得有些沧桑,而陪伴了它32年的周成亮,皱纹也早已爬上脸庞。邦庆完小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哀牢山区的深处,海拔1500米以上,居住着彝、汉等多民族同胞。安徽师大赴景东支教的志愿者们来到这里,第一感觉便是山路蜿蜒、交通极其不便,在闭塞的山村,周成亮将知识看作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最大力量,作为早一批工作的乡村教师,他用自己的双手托起大山里孩子的希望,而这一教,就是整整32年。

艰苦里坚守

“我是1973年参加工作的……我们那会儿哪有什么分科,什么都教。”当我们问起教学生涯的开端,周成亮有些骄傲却又略带无奈地说。山里的条件艰苦,连小学外面的公路也是今年才刚刚修通,离学校最近的一个市集,年轻的小伙子至少要走上34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里的天气多变,常常一边出着太阳一边下雨,下雨的时候,泥水混着石头,从山路上“哗啦啦”的往下滚。当年周成亮的伙伴多数选择了打工,离开了这座大山,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周成亮一干就是32年。

没有数学老师,周成亮就语文数学一起教,学生要上体育课,周成亮就自学体育教程,自己学会了再教给学生。当我们问起周成亮曾经教过多少学生时,周成亮有些腼腆的说:“大概有好几百了吧!”其实一届一届教过去,山里的核桃结了又落,地里的庄稼收过一茬又一茬,他也实在记不得到底教过多少学生了。现在,他老了,学生们也都走出了大山,只有他还依然在这座山里每天陪着云雾准时的问候着这所有些破旧的小学。

“孩子,对不起”

“学生嘛,大部分都是我们现在完小里面上课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是我们当年教出来的。”在和我们的交流中,周成亮一直平静地笑着。陪着学生走过十几公里的山路,和学生在一起吃、住,学生生病了带学生去看病,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几乎就是周成亮的大半辈子。

长时间呆在学校,周成亮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并不宽裕。老婆生病了,自己可能还在学校批改作业不能回去;家里人聚个会吃个饭,自己可能还在学校备课补习……这样的小事在32年的教学生涯里,数不胜数。而最让周成亮感到愧疚的,是无法抽出时间陪伴教导自己的孩子,身为老师,老周给每一个带过课的孩子都补习过,每一户家长他都认真地走访过,面对自己的孩子要过一个生日的简单请求,他却常常无法满足。“觉得很对不起孩子”,提起这些,爱笑的周成亮眼眶有些微红。

“根”的微笑

“现在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比我们那会儿有出息太多,青出于蓝胜于蓝嘛!”现在周成亮最骄傲的事情还是提起他当年教过的那些学生。32年,11680多个日子,周成亮下山的时间屈指可数,他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留给了这座大山、留给了这里的孩子们。现在孩子们带着周成亮教授的知识走出了大山,只有山里的云、地里的核桃树还一直陪伴着他。

    “我还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同学们写《我的理想》,他们有的写了长大后要当人民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现在也确实做到了。”当问到最让周成亮感动的一节课时,周成亮这样回答我们。

热忱淳朴的周成亮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字——根,似深埋地底的深根,平凡的周成亮,扎根在这片大山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简单的拼音,教孩子们念着基础的“1+1”,用双手给孩子们插上一双双可以飞翔的翅膀。也许枝弯了,也许叶疏了,但那份坚定的心,32年来却从未动摇过。

坚守着教育人的热忱和梦想,周成亮如寒云骤雨中挺拔的核桃树,屹立在哀牢山的红土地上,默默地为孩子们输送着养分,让他们有机会撑起自己的梦想,当花开了,果熟了,鸟儿飞了,根呢,就笑了。(黄瀚丁雨晨 张誉瀚)(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

 

原文阅读地址:

人民网:http://ccn.people.com.cn/n/2015/0805/c366510-27414768.html

安徽新闻网:http://www.ahnews.org/Article/201508/37339.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